龚俊杰
西华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有一部分人是年收入较低的贫困群体。因此,要想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要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2013年,习主席在湖南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2015年在贵州考察时提出“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精准扶贫的工作落实到个人,使贫困人群的数量逐渐减少,最终达到共同步入小康生活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精准扶贫实践路径以及成果巩固,并且以四川省古蔺县为例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精准扶贫 实践路径 成果巩固 讨论分析
我国扶贫工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一直以来贫困居民的数量不清、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比较明显。这些问题导致扶贫进展较为缓慢,在扶贫的工作中存在许多盲点,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贫困人民没有落实到帮扶工作。习主席在扶贫工作中发现这些问题,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也就是需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的问题。扶贫工作不是扶农工作,更不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是需要把每一分扶贫专款用于真正贫困的人身上,精准的解决贫困农民的问题,帮助他们提升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对实践出的成果进行巩固,将总结出的经验作为范例,给其他地区扶贫工作带来启发,共同打好扶贫攻坚战。
第一,扶贫思想路线的提出以及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不平衡。一线城市很多人已经步入小康家庭的经济水平与标准,偏远的山区很多人还在温饱线上徘徊。习主席曾指出,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所以,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是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而且是重要的历史任务。
1.1邓小平总理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后,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让富起来的一批人带动后富起来的一批人成为党的主要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推进,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物质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出现经济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现象。
1.2于2001年江泽民在扶贫工作中指出,国家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阶段性胜利,制定了十年扶贫开发的目标。尽快解决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坚定的进行扶贫开发的工作,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实现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巩固扶贫开发的结果,避免出现返贫现象。在这次讲话中首次提出小康的理念,扶贫工作的开展是为全面实现小康打基础和做准备的,是必须要解决的历史难题。
1.3胡锦涛在贵州指导扶贫工作时指出,要坚持开发扶贫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在这个过程中激励各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刻苦奋斗的精神,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培养特色产业,提高贫困地区人民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水利工程建设、道路建设、灾区人民的安置重建工作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了提高了贫困地区的便利性,较为明显的是道路建设,道路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贫困地区物资进不去,特色产品出不来的问题。灾区人民的安置重建工作给因灾致贫的人群极大的帮助,让受灾人民尽快摆脱因灾致贫的现状。
1.4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很多地区开始脱掉贫困的帽子,实现温饱自足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已经使6亿多人脱贫,成为首个贫困人数减半的国家。但是仍然有少部分人未能脱贫,扶贫工作开始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习主席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在扶贫工作中,相对来说好解决的扶贫目标已经达成了扶贫任务,剩下的是不太好解决的扶贫目标群体,这时需要针对性解决问题,就如在就医看病时的对症下药。只有做到针对现状进行帮扶,才能见到扶贫的效果。习主席在2015年提出,精准扶贫具体是要在帮扶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与实施,脱贫工作的成果逐渐凸显。相信在坚定不移的扶贫政策下,一定能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第二,精准扶贫实践路径与成果巩固措施。
精准扶贫的政策是根据现有扶贫情况提出的,它体现了对前面扶贫工作的总结,更加适用于现阶段的扶贫工作。具体如何实施精准扶贫,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明确。精准扶贫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首先需要精准识别有待帮扶的贫困人民。
精准识别是扶贫工作的前提,是解决扶贫工作中“帮扶谁”的问题。因为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贫困人口录入系统,所以应当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摸排,根据调查的情况给贫困人民进行建档立卡工作。在这个识别工作中需要积极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发挥基层民主的优势更有利于精准识别工作的开展。具体工作流程:向各县区村民宣讲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填写申请表,由村民小组主持会议进行选举,后由村委、村小组成员以及村代表进一步必选,并且将比选结果公布,群众可以对选举结果提出建议,村委、村小组以及村代表根据建议进行再次评选会议,将调整后的结果公示,如果没有异议则根据该村的贫困农户指标数确定精准帮扶对象。这样的识别过程能保证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平的。
2.2其次是精准帮扶贫困人民。
精准帮扶涉及到“由谁帮”以及“怎么帮”的问题,贫困地区的干部对当地的情况是最清楚的,因此在帮扶问题上鼓励干部帮扶,干部在摸排各村户情况时认真记录贫困地区人民的问题以及急需解决的难题,政府从当地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策略。针对“怎么帮”的问题主要做到坚持精准扶贫的方针,“六个到村到户”即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以及结对帮扶这六个方面的到村到户。每一户贫困人家的情况不同,要针对村户的情况了解贫困原因,然后落实帮扶项目与资金。在帮扶资金上做到转款专用,通过多样形式直接帮扶到个人。例如对技能职业培训、创业培训采用补贴的方式直接补贴到个人,对特困家庭的读书子女发放生活补贴和学费资助。
2.3最后是做好精准扶贫的管理工作。
精准扶贫的管理工作是对精准扶贫成果的维护,防止帮扶对象重返贫困,因此需要做到精细化管理。首先需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扶贫信息网,利用网络大数据技术统计贫困人员基本信息,跟进扶贫项目的进度,将脱贫人员的信息及时移出扶贫信息网,确保信息实时更新,能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其次对扶贫的管理工作还包括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要想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必须做到资金用途透明化。建立扶贫信息披露机制,将筛选贫困人员公布,并且将扶贫资金信息在扶贫信息网公示。在阳光下操作扶贫资金,定能将转款用于专人。最后是扶贫具体事务管理,在扶贫事务中,各环节的管理人员需要做到权责分明,使扶贫项目真正有效的执行下去。在具体事务的管理中还需要注重扶贫后的管理工作,对脱贫人员进行定期回访,帮助他们建立自力更生的信心,以巩固精准扶贫战略的成果。
第三,以四川省古蔺县为例探讨精准扶贫实践路径与成果巩固。
古蔺县位于四川的最南端,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县。[]要落实精准扶贫项目,首先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走不出去引不进来的局面。其次结合古蔺县特有的地理环境与资源培养特色产业,用就业创业来激发自我生产力,用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使古蔺县人民走上真正脱贫的道路。
3.1首先是确定帮扶对象。
虽说古蔺县是贫困县,有着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但是精准扶贫还是需要按照国家标准选定帮扶对象。例如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水电以及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教育医疗不完善的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生态环境不宜居住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人民绝大多数是贫困人民,并且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脱掉贫困的帽子,这些地区中只要符合一条就是精准扶贫项目帮扶的对象。
3.2其次是脱贫的路径。
脱贫工作还是需要用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结合古蔺县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例如特色农业、特色畜牧业以及特色旅游业等。
3.2.1古蔺县的特色农业。古蔺县多有山地,不像平原地区可以生长稻谷小麦等农作物,山地地区适合种植水果。结合古蔺县当地气候特点,打造甜橙和猕猴桃产业。制定好脱贫项目后开始打造脱贫产业园,引进关于甜橙与猕猴桃种植的技术,从选育苗开始到挂果防护工作,都有专家参与并教授经验。[]当果子成熟以后,铺好销售渠道,助农增收。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齐备以后,要做好特色产品走出去的工作。例如可以与大型电商平台联合销售,请知名主播带货,甚至县领导也可以在直播间向全国人民介绍产品的特点。2018年的一场“电商平台+四川产业带”的直播活动,开播20多分钟就销售了1.5万公斤的甜橙。由此可见,这样的扶贫模式是成功的,也给予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带来启发。
3.2.2古蔺县的特色畜牧业。古蔺县的特色畜牧业主要有土鸡、肉牛以及丫杈猪。古蔺县的特色小吃是麻辣鸡,因为有这样一个特色小吃,土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可以推动一两个地区把土鸡作为主导业务发展,从种鸡开始到土鸡的生态养殖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其次是在试点地区开展肉牛养殖产业,从品种的改良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秸秆、牧草以及酒糟等养殖肉牛。另外在产品输出部分,不局限于生牛肉的输出,还可以如麻辣鸡一样建立加工企业,为当地多一项财政收入。最后是丫杈猪的养殖。丫杈猪与普通的白猪不一样,因为常年生活在山区,其抵抗力要比白猪强很多。又因为该猪活动量比较大,所以肉质相对来说好吃。它的生长周期要比白猪长很多,因此对产量有限制。可以优化猪种的方式提高产量,在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上建立繁殖中心。此外还可以与熟食企业合作,扩宽产业链。
3.2.3古蔺县的特色旅游业。古蔺县的生态自然资源不仅可以发展农业、畜牧业还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古蔺县有5个国家4A级风景区,近年来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因为旅游产业可以与其他产业轻松融合,打造“旅游+”的产业,形成产业带动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根据古蔺县已创办的活动来看,东新猕猴桃音乐节促进了猕猴桃的销量,茅溪杨梅节带动了杨梅的知名度与销量,并且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到访,增加了旅游产业的整体收入。
3.3最后是加强扶贫管理工作。
在扶贫信息网录入贫困农户信息,建立档案以后注意对信息的及时更新以及维护。例如某一户贫困农民,他因贫原因是文化程度低,没有致富的技能,可以让他加入猕猴桃种植产业园,跟着专家学习技术,做好种植,修剪幼苗以及果实维护工作。待果实成熟以后交由产业园管理负责统一销售。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信息录入,随着贫困农户增加收入,达到脱贫的标准,需要将贫困农户的信息删除出信息网。信息网人员的增添和删减工作需要遵照“严进和严出”的原则,认真核实每一位贫困农户的信息,做到对每一个贫困农户负责。在贫困农户脱贫后定期进行回访调查,跟踪贫困农户的经济情况,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出现返贫的现象。
第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扶贫工作从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开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成功使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渐向小康水平发展。到了近代,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啃硬骨头”的攻坚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从精准扶持谁、具体由谁来帮扶持、具体帮扶路径以及扶贫管理这几个方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从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到现在,有一些贫困县已经逐步摘除了贫困的帽子,通过特色产业的道路将经济发展起来了,给其他贫困县区带来示范作用。以四川古蔺县的脱贫战略来看,就有很多让其他贫困县区学习的地方,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列举出几点特色。相信在精准扶贫大的方向下定能消除贫困,实现社会主义目标!
参考文献:
1.邵文静 牛朋利 打赢脱贫攻坚战奋战全面小康社会——以四川省古蔺县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 2019. 05:9-12
2.代禄敏 古蔺县发展山区特色现代畜牧业的模式和途径【J】四川畜牧兽医. 2019.11:19-20
3.陈红 乡村产业振兴与扶贫脱贫——四川省古蔺县东新镇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调查【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4:59-61
作者信息:龚俊杰,男(1999.08-),汉族,四川泸州人,本科;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古蔺县精准扶贫实践路径及成果巩固的探讨
项目编号: 20191062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