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光
茂名市东南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茂名 525200
摘要:思维素养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是人一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在技工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是我国当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求,技工院校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素养发展,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对如何在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提高;思维素养
技工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在这个办学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素养教育,导致学生发展不够全面,思维素养教育缺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仅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所以如何在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水平。
1.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师对思维素养教育认识程度不足
因为技工院校的办学理念与传统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别,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应的对学生的思维素养教育就会有所缺失,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思维素养教育意识不足引起的。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教学,缺乏一定的思维素养教育模式[1]。
1.2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学生思维素养中的核心能力,许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学生整体思维素养有所缺失。计算机教学除基础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这是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1.3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
目前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当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由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因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一方,完全处在机械接受的状态,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素养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需求,是制约学生思维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
2.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素养的有效措施
2.1提高对思维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当中,要提高对思维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每天有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和网络当中,思维素养能力必然会有所缺失,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发学生思考,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可以利用翻转式课堂、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多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发问的机会,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思维素养的教学目标[2]。
2.2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计算机教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当今时代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当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拥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会更受欢迎,因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思维素质更加全面,且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正是当今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因此在计算机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成为全面的人才[3]。
2.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
独立思考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使用“抛砖引玉”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多使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平台和空间。比如在计算机组装这一课程当中,教师在讲解完基础的计算机组装知识之后,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只给出指导性的参考意见,具体的解决办法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或小组内讨论的方式进行,从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提高对思维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教师的重视来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因此计算机教师要把思维素养教育纳入学科教育之中,才能真正提高思维素养教育的教学地位,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韩晓琴.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探讨[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8,(010):P.0092-0092
[2]毛惠明.探究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006):P.95-96
[3]何文华.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8,(01):P.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