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学良
株洲市渌口区育红小学 湖南省株洲市 412100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田径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身体技能与协调能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强健自己的体魄,满足今后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求。田径运动具有“体育之母”的称号,不仅是开展各项运动的基础,也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锻炼学生意志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开展小学田径教学活动的意义,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时效性解决措施,将田径运动的作用与优势充分凸显出来。
关键词:小学体育;田径运动;理性反思
一、开展小学田径教学训练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健康主要包含两大类,分别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健康的体魄,还应拥有正确的三观,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相比较而言,体育教学属于一种开放式的活动,学生应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其中,彼此相互交流合作。开展部分体育项目,最主要是为了加强交流合作,例如,在篮球教学、足球教学当中,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也能够相互帮助与支持,将团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在田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力,以及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虽然学生天职就是学习,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后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受各项因素的影响,当前阶段的学生面临较大的课业压力,因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被大大减少,甚至为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体育技能,也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疲劳降低压力。
(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所谓体制就是身体的质量,也是衡量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均是体制所包含的内容,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与生活当中。近些年来,我国小学生的体制状况呈现下降趋势,小学阶段的教育具有重要且基础的作用,并承担着提高学生体制的重任。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根本原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小学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小学田径教学训练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缺乏参与兴趣
跑步、跳远、跳高等项目均是田径运动包含的内容,学生在参与田径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爆发力与忍耐力,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定阻碍。小学阶段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养成足够克服困难的能力。部分学生在练习跑步的过程中,因缺乏忍耐力则选择放弃,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跑步运动的热情。但是跳高与跳远等运动的开展,需要一定器材的支持,受硬件设施的影响,学校并没有足够的器材与体育设备,导致学生逐渐丧失运动兴趣。
(二)尚未重视田径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平日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基础的文化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活动也应此进行改革。在田径运动方面,因田径包含的运动项目较多,并具有较强的竞技性,为田径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阻碍。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在田径运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提高体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若不给予小学田径教学应用的重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小学田径教学训练的理性反思
(一)降低运动的竞技性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开展田径运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田径运动的竞技性,也会通过竞技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田径训练。例如,将班级内部学生划分为两组,学生进行两两赛跑,这样的教学活动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的兴趣,甚至还会厌烦跑步这项运动。另外,因每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与自尊性,在参与竞技性过强的运动项目当中,若存在不当行为极易导致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因此,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适当降低田径运动的竞技性,每位学生都能够快乐的参与其中。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相比较而言,现阶段田径运动的训练过程十分枯燥,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与腿部肌肉的力量,主要通过长期练习长跑的方式。在进行跳高跳远与投掷等其他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为学生简单的讲解相关规则,但会着重强调其中的运动要点。学生为提高自身的各项技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只能够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这样训练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影响田径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在田径训练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融入一些趣味性游戏,为学生营轻松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同时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三)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因小学阶段学生基础田径这项运动的时间十分有限,劳逸结合的把握,以及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开展田径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基础,并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年龄特点、身体素质等,在劳逸结合的前提下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若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考量,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出现身心俱疲的情况,情况严重时还会造成运动损伤。因此,教师应精确的控制教学任务量,将培养学生参与兴趣作为关键,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实际需求,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各项因素的影响,所开展的田径教学依旧存在不足,这项运动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极易受到身体上的伤害,逐渐丧失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基本目标,对田径教学途径进行探索与拓展,明确教学目标并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推动田径教学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进行有效教学,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A]. 杨明辉,裴小艳,向敏.《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四卷)[C]. 2017
[2].以创新求是精神 全面深化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综合改革——兼论我校学科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J]. 刘青.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04)
[3].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其训练方法探析——基于悬吊训练、振动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本体感觉功能训练[J]. 季磊.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作者简介:肖学良(1986-08),男,汉族,籍贯:湖南省株洲市,当前职务:体育教师,当前职称:小教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小学生田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