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欣欣
义乌市宾王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让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关注学生当前生活需要,确定有意义、有价值的沟通点;创设典型、开放的生活情境,把握品德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舞台上享受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发展道德智慧,内化道德行为。
【关键词】 教材 生活化 课堂活动
品德生活化教学是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共性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补充实例为个性教学、采取多种形式适时地把生活问题引向课堂,做到课中体验、课后深化。笔者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一年级学生对于学校生活中不影响他人的意识比较薄弱,但是一年级下册学生在半年多的校园生活中,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少班级生活好习惯,主要有:积极举手发言、主动问好、积极打扫卫生、能做好课前准备等,而下课追跑打闹、人多自觉排队、人离开要把凳子放进去等公共空间生活方面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在下课文明玩耍这一点尤其做得不够,校园里因追跑而发生的事故也常有发生。那么,如何借助教材、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公共空间不妨碍他人”的校园生活意识得到渗透?
一、以学生为本位,灵活处理教材。
以生为本,即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和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作为基本内涵。
新课程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班级生活好习惯》教材上先展示几组关于班级生活好习惯的行为图画,初步培养儿童对班级生活好习惯的认知,并让儿童思考在班级生活中还有哪些好习惯。第一次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我先到一年级班主任那里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已养成的好习惯主要有:积极举手发言、主动问好、积极打扫卫生等,制作成一个配乐短视频播放,随后发问: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我们养成了这么多的好习惯,真了不起,那么在我们的班级学习生活中,还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随后出示书本“哪些是班级生活好习惯”七个场景,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这样的安排看起来学习内容满满,可是走马观花,学生囫囵吞枣,下课走出教室就能忘记,这堂课等于白上。
因此,第二次设计时我依旧播放本班学生已有班级生活好习惯的配乐短视频,并把它们从原来的随机出示图片进行分类,分成“学习上”、“行为上”、“生活上”进行播放,围绕“公共空间不妨碍他人”选取了三个场景——“我们出去玩,这样不影响别人”、“椅子放进去,大家走路就方便了”、“出操静齐快”重点渗透班级生活习惯的教育。
二、以学生为基础,准确定位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初步认识养成班级生活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树立良好班级生活好习惯的意识。
2.借助视频欣赏、现场模拟、生活回顾等途径,引领指导学生养成“人离凳要进”、“人多要有序”、“玩耍要文明”三个公共生活好习惯。
3.通过情境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公共空间不妨碍他人”的生活意识。
这样的目标从学生的生活着眼,并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层次清晰,简洁明了,操作性强,既有对过去已有生活经验的重温,又有对未来生活习惯的教育,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给学生提出许多新的学习任务,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设定的生活化。
三、以教材为基础,精心设计内容
(一)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因此,在人走凳进教学时,我设计了“除了在教室里,我们离开的时候应该把凳子放进桌子底下,还有什么时候也应该这样做?”从班级延伸到阅览室、餐厅、家庭等,让学生懂得公共空间生活不仅仅是在班级里,涉及的范围是很广泛的,甚至是家庭。接着,我特意设置了几个情境活动,分别是上体育课和参加大课间,在经过几分钟的教学后,“体育课到了,我们要去上体育课了”,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排队,然后请其他同学根据学生“人离”是否“凳进”进行评价,强化学生人离凳进的生活意识。
接着,我特地设计一个环节,奖励表现好的小组离开位置自由活动,这时,得到奖励的孩子们很兴奋,没有能离开座位的孩子很羡慕,这种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情境设置,就是老师“精心”设计的生成。果然,有些得到奖励的孩子们对于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了头脑,离开位置时没能把凳子放进桌子底下。用这样设计的生成,巩固课堂所学,令学生印象深刻,相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孩子们也不会忘记“人离凳要进”。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下课后,孩子们离开教室绝大部分都没有忘记“人离凳进”这一细节,个别同学也在那些没有忘记的同学的提醒下做到了。
师:除了刚才短片中提到的好习惯,在我们的班级生活中,还有很多好习惯值得重视呢。
(1)我们先来看个视频(排队前把椅子放进去)。说一说,在这则短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要把椅子放进去?(生回答)
(3)是的,人离开座位就把凳子放到桌子底下(板贴:人离凳要进),就不会影响到其他同学走路,不会给别人带来不方便。在平常生活中,什么时候离开位置我们也应该把椅子轻轻地放进桌子底下去?
(出示图片各三幅:教室里、图书馆阅览室、吃完饭后的餐座椅)
(4)人离凳进演练。
①现在上体育课了,我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出来排队吧。谁给他们来评价一下
②播放下课音乐,大课间啦,请大家到都出来排队吧。生活动。
③上了这么久的课,小朋友表现都特别的好,我要奖励一个小组可以下位置去玩一分钟。小朋友们,请大家观察他们的椅子,你想不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二)联系生活,模拟演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拉近了和课本共性之间的距离,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生愿意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生愿意接受,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我校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们人手一球,大课间时间要到球架上拿足球参加大课间活动,时间紧,要求学生做到静齐快,这个时候学生往往非常混乱,大家抢着拿球,班主任强调多次也无济于事。课前,趁着大课间我去教室拍了几张照片,在课堂上播放,请学生说说“这样做可能发生哪些危险的事?”“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好?”在学生明白其危害程度的情况下,播放“如何正确拿足球”的短片;随后播放近期的踩踏时间新闻,通过身边的事例和近期发生的新闻引导学生明白有序排队的意义。
随后,我又特意设置了一个情境——领奖品,故意同时请两个大组20人左右上台领奖品,并有意催促他们快点,检测学习成效,令人心喜的是,同学们并有像老师的预想的那样争先恐后往前挤,他们不挤不推,有序领奖有序归位。
(1)师: 刚才我们在模拟大课间的时候,小朋友们不仅做到了人离凳进,而且队也排的非常好,除了做操时要排队还有什么时候要排队?出示图片:大课间活动、人多进教室、上下楼、打饭、上体育课、放学,像这样人比较多比较拥挤的时候我们都要排队。
(2)出示大课间拿球的混乱图片 这些哥哥姐姐们他们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样危险的事情?应该怎样做?出示视频:有序拿球
(3)ppt出示新闻图片:
拓展:3月22日河南一所小学因为上厕所拥堵发生了踩踏事故,致二十多名同学受伤,其中2死5人重伤。(图片加师口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危险的事情?
(4)设置情境,检验教学成果。
?设置奖励,请两个大组的20名同学一起上台领奖,教师并有意催促“动作快点”。
(三)联系生活,融入课堂
低段学生,精力充沛,课后喜欢在教室里、走廊上、操场上追跑打闹,学校里因为追跑而发生的受伤事件也屡见不鲜,班主任屡禁不止,因此本课通过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故事,明白追跑打闹所具有的危险性,以及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加强学生文明玩耍的意识。
(1)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班级这个公共空间生活,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做到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要常常问问自己:我会影响到别人吗?我们刚才说的“人离凳要进、人多要有序”讲的都是这个意思,不影响别人还包括玩耍,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看完后请你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是啊,即使是在玩耍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影响到别人,还要做到文明玩耍。
师口述故事:下课了,小朋友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书,还有的跑去操场做踢足球,可热闹了。突然,大家听见“啊”的一声,原来是小胖和亮亮撞到了一起,一个捂着额头,一个摸着下巴,痛得两人眼泪哗哗地留下来。原来是小胖和宁宁在追跑打闹时,正好撞上了从教室里跑出来的亮亮。
他们为什么会撞到一起?我们班里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说)
(四)精悍儿歌,学会生活
儿歌虽然短小,却是融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对儿童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是人格的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中我将教学内容编排成儿歌,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不仅让学生记住了“公共空间不妨碍他人”的具体做法,也明白了其意义,同时明白作为一个小公民具有权利和义务:每个人都有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利,但不能影响别人使用。
班级生活好习惯
人离凳要进,方便你我他;
人多要有序,才会不拥挤;
玩耍要文明,校园才安宁。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只有把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起来,以教材为基础,取材于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感悟生活,在实践中体验并得到内化,才能真正落实到行为上,才有可能为学生美好品德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新梅 《把生活融入品德课堂的教学尝试》 广西教育 2011年19期
【2】冯长宏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当前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年03期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