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莹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300180
摘 要: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是促进中职学生人格发育与动手能力的关键教学部分,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机电技术系的相关专业中更为突出。为了让中职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更能胜任机电设备装配、运行控制、维修等工作,在专业课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具备职业素养,尤其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是我们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工匠精神在机电专业课程中培养路径
“工匠精神”最早出现在2016 年3 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由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近年来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与“亮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 年版)》尤其强调:“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技能标准中,作为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工匠精神”是中职机电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也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培育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兼备的中职机电专业学生是新时代对中职教育的诉求。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国想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深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深化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各岗位一线服务人才,而机电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为了向机电行业源源不断地输入高素质劳动者,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加强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第一,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基础理论学习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同时也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基本前提。教师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确定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容,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也要融入企业,熟悉相关工作岗位技术要点,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能力,让学生从老师身上对工匠精神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机电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不同的情况,设计出有梯度的岗位化的工作任务和项目,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技术精益求精,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落实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任务。
第二,深化产教融合,建立长久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中职机电专业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面,学校和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主体。经实践证明,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模拟或实训工作内容过程中,让机电专业的学生感受精益求精、突破创新的岗位要求,才能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方式,不仅有利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企业储备优秀的人才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双赢。
第三,完善课程体系,重视德育教育。中职机电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同时也不能忽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根本,随着科技的进步,机电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机电专业必须完善课程体系,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为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德育教育中,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提升道德水平;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在工作中感受追求卓越、严谨认真,专注品质的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学生“匠人”的培养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胜任一线技术工作岗位;学生“匠心”的培养需要能独立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场景,成为满足机电一体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匠魂”的培养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三、构建劳动评价体系,内化“工匠精神”
在工匠精神下进行的中职劳动教育,教师想要使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劳动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使用多元化的方式激发学生们对于劳动教育的兴趣。劳动评价体系是现代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劳动教育的关键手段,教师通过在学校或班级内部建立劳动评价体系,运用奖罚的制度规定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劳动知识,以及掌握专业化高水准的劳动技能,提升综合劳动素养。比如对于机电技术应用、制冷、光伏等多个专业的中职学生来说,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是他们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关键因素。例如教师在班级内部建立起劳动评价体,并运用这一体系将学生的个人德育分数,以及平时学生在进行劳动教育学习时候表现进行记录,然后在学期末时将这些数据拿出来对学生公示,并将这些成绩与学生的个人评优、奖学金、先进个人等荣誉评奖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心底里就认为,德育成绩的好坏可以充分决定学生个人的品质与前途,最后教师在其中选择德育成绩最高的前五名,对其进行嘉奖,而对于德育成绩排在倒数后五位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实行惩罚批评,并取消这些人这学期参与评优的资格。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使学生更加重视劳动教育。
同时教师在开展专业教育工作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落实个性化、
差异化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内化“工匠精神”的同时,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最优模式。比如,对于学习能力、感知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自身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思索职业发展,并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更具有难度、更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从而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要引导该层次的学生归纳、总结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技巧,帮助其余同学树立学习自信,建立学习共同体。对于学习能力、感知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教师要给予其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在该层次学生进行反馈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并帮助其解决现有的问题,不以消极负面的态度评判学生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技能,并不断向上突破,将“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内化成职业意识,最终以敬畏的姿态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综上所述,在教育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是非常重要的,始终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视角,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枷锁,拓宽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进而使“工匠精神”的精髓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其内涵进一步内化和吸收,最终实现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渗透“工匠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隋玉亮,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研究,科教导刊,2020,2
[2]董小换,关于中职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5
[3]陈锡平,如何在中职机电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论坛,2018,2
[4]陈国东,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现状的研究, 标准课堂,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