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中的“爱”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刘燕
[导读] 自孩子原生家庭的爱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刘燕
        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小学
        文章摘要:自孩子原生家庭的爱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保持爱的“宽”“严”适度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甘露,相信来自家庭成员的满满的爱一定会滋润着孩子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
关键词: 有原则   理念一致  互相补位  关系和谐
     教育是爱的教育,爱是滋养孩子成长的最好养料,尤其是家庭教育。一个孩子的品性与习惯直接影响他一生的发展,而这些品性与习惯的形成最基本、最原始的影响来自于家庭。有些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以至于孩子不明是非,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最终很难融入集体和别人和谐相处;而有些家庭则认为严苛是爱,对孩子要求过高,在“高压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胆小怕事、畏首畏尾,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性格孤僻、缺乏自信,也很难有所作为。
        那么到底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怎样去爱孩子,才能做到“宽”“严”相济,恰到好处呢?
首先,一个家庭教育孩子要有原则
        1、教育孩子明是非。孩子犯了错误,不管大错小错,一定要给孩子指出,并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有何危害,这样孩子才会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尚小,怕指出孩子的错误让孩子不开心,或怕惹孩子哭泣而不忍心指出他的错误,这样的爱就是溺爱,这样下去孩子就会习惯于错下去,以至于很难改掉。而这样也会造成孩子不肯面对错误、任性的不健康心理。
案例1
        孩子在玩完玩具后,顺手把玩具往旁边一丢就去做别的事情了。这也是发生在咱们家庭中最常见的一幕。如果没有原则,家长就会觉得,就这么一点小事情,我们顺手就归位了,不必再让孩子动手。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头无尾,缺乏条理,影响及其深远。反之,我们可以和颜悦色地把孩子叫回来,告诉他,你的玩具不应该乱丢,你应该把它放回原来的位置去。孩子可能开始会不开心、或者不愿意按家长的要求去执行,但是如果家长坚持自己的原则,告诉孩子乱丢玩具或东西,再想找时候就很难找到了,同时也会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这样不好,你必须放回去。孩子见家长态度严肃而坚决,孩子即便不是很乐意也会按家长的要求去做的。当然遇到十分执拗的孩子,我们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台阶,告诉他,我愿意和你一起把它送回家。这时候孩子一定会借坡下驴,和你一起去做了。
        只要家长从一开始不管什么事情都能够明是非,严要求,那么孩子的是非观念和良好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严”中难道不正体现了父母深深的爱吗?
        2、教育孩子勇担责。人无完人,孩子成长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而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犯错后的责任则是减少孩子犯错的最好方式。
案例2
        我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个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把邻居的玻璃打碎了。

这个男孩的家长先帮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替孩子把修玻璃的钱赔给邻居;接下来让孩子用自己的劳动——帮邻居照顾小孩子、去给邻居修剪草坪、承担家庭劳动等,做一些力所能及杂务来赚取零花钱,以偿还打碎玻璃时父母替他垫付的修玻璃的费用。
        我想,这样做比一味的说教更有力度,因为他亲自承担了后果,这样孩子下次再做什么事之前,一定会先考虑一下后果,然后再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觉得这种爱来的更深沉的。
其次,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要一致
        教育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事,而不是哪一个人的事,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全体成员一定要保持态度一致,即使偶尔意见产生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出,可以过后交流,真有不妥之处可以探讨合适的方法进行调整,这样更利于孩子的教育。最要不得的是在好多家庭中,父母管教孩子,祖父母袒护,这样不仅不能教育好孩子,还容易使孩子变本加厉,和父母对着干,甚至对父母产生仇视心理,使孩子更加难以教育。
第三、一个家庭教育过程中要互相补位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当问题出现时,家长一定不要互相指责、推诿责任,而是要积极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然后积极跟进,发挥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优势,互相补位,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促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第四、一个家庭成员关系的恩爱、和谐
        家庭成员关系的恩爱、和谐才是孩子优秀品质、阳光心态形成的源泉。一个和睦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都是阳光快乐的。他们不仅有阳光快乐的心态、健康的体魄,而且在他们身上往往洋溢着一种由内而外的乐观、向上的情绪,这种情绪使他们内心充满阳光,使他们能够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使他们坚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自己绝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因为他的家人一定会和他一起战胜困难。
案例 3
        我的邻居家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儿,这个小男孩子长得实在是漂亮又可爱。有一次他在和我聊妈妈,从他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妈妈的爱。可是聊得正起劲儿时,孩子的奶奶过来了,孩子立马话锋一转,说奶奶做鸡腿真好吃,乐的奶奶合不拢嘴。后来我才知道,奶奶经常给孩子灌输她才是最疼孩子的人,把孩子妈妈对孩子的教育的说成是不知道心疼孩子。如果孩子稍微一说妈妈的好话,奶奶就会说孩子没有良心,孩子生活在奶奶和妈妈的夹缝中是何等的为难,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甚至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家庭环境是很难使孩子形成阳光健康的心态的。
        爱孩子就应该尊重他的内心感受,让他为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感到骄傲,让他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感到自豪,这样孩子才会对自己的家庭充满自信。当然也只有这样充满爱的家庭才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
        总之,来自孩子原生家庭的爱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保持爱的“宽”“严”适度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甘露,相信来自家庭成员的满满的爱一定会滋润着孩子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田秋玲 鲁东大学  2019-06-01   
[2] 尊重在中国现代家庭中的体现   谭梦月 公关世界  2020-08-25   
[3] 家庭教育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影响研究   徐秀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