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瑜
温州市机关二幼
摘要:
在主题背景下开展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班级现阶段主题内容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出发,有目的地创设区域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操作摆弄中进行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如何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怎样保证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获得什么,这些都是教师在主题背景下设计区域活动时要考虑的问题。以下结合中班主题“勤劳的人们”,谈谈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思考。
关键词:主题、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的一种重要教育活动形式,也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题背景下开展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班级现阶段主题内容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出发,有目的地创设区域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操作摆弄中进行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如何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怎样保证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获得什么,这些都是教师在主题背景下设计区域活动时要考虑的问题。以下结合中班主题“勤劳的人们”,谈谈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思考。
一、根据幼儿兴趣设置活动区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往往对喜欢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并且能积极参与。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活动,因此,只有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当前的发展需求,才能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前,我们根据主题的内容与要求,事先在图书区的墙面上张贴了各种职业的人们的图片、不同职业的不同工作环境、服装和工具,并投放了《各种各样的职业》等图书,以此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已有经验。很快,我们发现幼儿会结伴或独自走进区域中,有的自言自语地翻看图书;有的指认着图片中不同的职业人物;有的站在图片前仔细观察,并向同伴说哪些是自己长大想干什么……
通过一周的观察,我们把走进区域的幼儿人数、关注的内容、相互交谈的话题等记录在表格中,梳理后发现:班级中的男孩对警察、修理工、建筑师较感兴趣,女孩对裁缝、造型师、老师比较感兴趣,而画家则是班级所有幼儿都喜欢的内容。显然,这些内容自然也就成为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学习内容。于是,结合前期调研结果,我们设置了为区域的主要内容。主题网络图如下:
二、根据主题要求与幼儿需要设置活动内容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内容既要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丰富幼儿的个别化经验,还要体现主题进展的情况,推动主题的发展。由此,在结合幼儿的兴趣设置活动区域后,教师要结合主题要求与幼儿需要,设置相应的活动内容。
(一)紧密结合二级主题
中班主题活动中每个主题下都有若干个二级主题,在设置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将不同的二级主题内容融合在一起,设置与二级主题相契合的活动内容。如在城市建筑师区域,我们设置了以下三个内容:
1.“废旧纸盒造房子”
主要通过提供纸盒、易拉罐等建构材料,供幼儿搭建各种城市建筑;

2.“拉拉手(造桥)”
让幼儿探索桥面的承重,积累和建构科学知识;

3.“贴墙砖”
“可以让幼儿了解城市的建筑的装修特征,感受按规律装饰的美,积累和建构数学、美术等领域的知识。

(二)考虑活动内容的平衡性
幼儿园教育要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全面、平衡发展,在设置区域活动的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活动内容的平衡性。如其中“废旧纸盒造房子”主要通过提供纸盒、易拉罐等建构材料,供幼儿搭建各种城市建筑,同时感受各种建筑的美,积累、建构美术、科学领域的知识;在城市建筑师区域中的“拉拉手(造桥)”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南浦大桥、赵州桥等各种桥梁的图片,还有纸盒、同一型号的积木、各种材质的桥面、记录表等,纸盒的大小、重量、面积与承重的关系,主要涉及科学领域;在“贴墙砖”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设计规律,让孩子感受按规律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并感受规律的美,,主要涉及的是数学、美术领域。
这些活动内容涉及科学、数学、美术等领域关键经验的学习,还包含了对幼儿学习兴趣、思维品质、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既丰富了幼儿的主题经验,又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
在主题推进的过程中,幼儿会在活动中产生即时的兴趣,生成有价值的点。教师应关注幼儿生成的有价值的内容,及时进行调整,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如在“废旧盒子造房子”的过程中,朵朵对我说:“黄老师,我们家客厅里照片墙可漂亮了,你想见见吗?”这说孩子对室内装修产生了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生成了“相框DIY”的内容,提供陈照片、鞋盒盖、彩色纸、皱纹、双面胶、刻花机、剪刀、范例,,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制作相框,并提供娃娃家的墙面让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各种各样的相框,满足幼儿的兴趣点和探索需求。
三、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投放活动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实现自我建构,所以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将幼儿的发展需求牢记于心,落实于行,通过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我建构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一)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教师可以将活动目标渗透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的直接、完整的经验。
例如,“美丽的蝴蝶结”的活动内容来自于二级主题“我的小巧手”,该主题的内容与要求是“了解自己的手渐渐能干许多精细的事情,提高自我服务能力”,由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闲置的裙子、系鞋带的鞋子、系蝴蝶结的图示等。幼儿可以自己看图示,并尝试给裙系上美丽的蝴蝶结;也可以和商量、探讨按步骤系鞋带。这些材料的提供,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达成主题要求的目标,引发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理能力,体验能够自我服务的成就感。
(二)材料投放的动态性
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也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更新,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例如,在“贴墙砖”的活动中,教师就提供了画有格子的Kt板作为封面,各色彩纸作为墙砖,让幼儿按已有规律或者创造规律来贴墙砖。随着活动的开展,幼儿对建筑的楼层产生了兴趣,我便及时在板的反面画了各个楼层和房间,自制小动物户口本、小动物图卡、答案卡。让孩子根据户口本提示将小动物送到相应的房间里。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习理解并运用门牌号,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三)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布鲁纳曾说过:“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进行学习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仔细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 2004.10 浙江
2.《北京学前教育网》
3.《学前教育研究》
4.《3——6岁儿童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