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异化面对面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傅强强
[导读]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社会已然构成人类社会的主要成分
        傅强强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 400065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社会已然构成人类社会的主要成分。一方面,现代技术为人类生活与生产更新迭代,促进了交往实践;另一方面,当我们身处网络时空进行的虚拟实践甚至一度取代了现实物质生产实践,网络中被编码的人甚至一度取代了现实中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而网络空间作为无形的场域却由于其自身特性依附于实体空间反过来使得主体间的网络交往产生异化,影响其网络价值观判断,面对诸多问题,亟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与实践中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异化;网络;马克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溯源
        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和启蒙学者运用“异化”表示商品或权利的转让、过渡,到了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则上升为表达主体和客体间关系的哲学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异化一词指称绝对精神在演变过程中所生产出的自身对立物,称作“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的过程。同时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依附的抽象人性论所描述的人类历史简单归结为从人到非人再到人的异化和复归过程同出自于旧哲学的窠臼。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生产力状况之上,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来说明人无“家”可归的惨状,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劳动之间的异化关系。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考察是从“当前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在此看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7).]工人在劳动中连维持自己温饱的基本生存资料都不能获得,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和“异化”。
        总的来说,“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6).]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异化,使得人与自然、劳动者和劳动对象间的关系产生了颠倒以至于出现拜物教中物支配人、客体奴役主体的现象,但物本身是无意识的,也不可能主动产生支配和奴役他人的行为,而是因为物的主人即物的占有者也是现实的人,只不过少数一部分人借物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主人。在此,异化作为社会历史的范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的在一定历史阶段下的一定历史产物,其产生于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样的发展仍在途中还未充分进行的状况,其直接显现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此外,异化投射出人类社会遭受的苦难也标志着进步的合理因子,这样的极端化展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分工之下的工人、劳动者等现实的人身上,也预示着社会自身在恶的外衣下所笼罩着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即将冲破桎梏。因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抽象于当时的社会生产,但对于今天的社会现象背后根源的探究仍然是在场的,并且是能够认识和把握当前网络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问题。
二、网络异化的显现
        (一)网络空间的异化
        网络信息社会作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产物,既是整体社会前进的潜在动力也因其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社会之中发展程度不同而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尤其是网络数字鸿沟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付费经济的扩展。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也成为人的主要存在方式,但我们是否已经察觉到陷入网络信息的无情轰炸之中并还乐于接受这样无思且快乐的埋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为今天正确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武器,也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当代启示。马克思早已看到机器这一人造物所带给人的反噬:“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6).]在前面对于异化的追踪之中可谓是对现代人依赖网络导致网络奴役人的警示。
        网络空间本身作为人在生产中所建造的场域,其形态依赖于我们所持终端的数据构成,可以说硬件电子设备构成其骨架,而软件、算法架构则构成了其血肉,数据则安放其灵魂,现实中的人被编码和数字化。主体在使用数字身份过程中、在网络世界的遨游迷失无法驻足丧失主体性,作为主体的人从而被同化为网络世界的一部分。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网络空间的位置发生了颠倒,人受制于网络无法挣脱出其巨大吸引力的虚拟构造之中,数据的更新和流动编织了越来越庞大的网络以至于成为无所不包的人造上帝而控制着人的行为、代替了人的思考,网络从对象一跃成了控制人的主体。这样的控制导致自我目的在网络空间中异化为外在目的,人的本质力量在网络空间中非但得不到实现反而成为漫化为无力和彷徨。
        (二)网络交往的异化
        网络空间异化的直接表现形式便是网络交往中关系异化,电子终端装置成为联接网络的结点,人际交往也依赖于此。这种便捷的交往手段拓展了交往空,但愈是信息技术发达,人愈是不愿展开现实交往,而退居内在城堡以隐藏自己。比如以往在陌生区域问路的常见交往形式在互联网触角延伸的缝隙间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中的“无知”的直接显照,与电子装置的对话似乎比与人的对话显得更为直接和精确,拥有智能路线规划与可选式语音服务的导航装置俨然就是“贴身管家”,毕竟数据更具说服力。这些通过电子中介所产生的虚拟交往方式却是一种交往上的阻隔,人们沉浸在技术所营造出的全知全能中隔离了他者也封闭了自我。现代快节奏生活使得现实人际交往中失落时来不及找寻到心灵慰藉,一部分人也由此选择将身边的熟人放置在陌生的位置而通过网络将自我的遭遇投射到陌生的熟悉者身上找寻所谓的共鸣但却加剧自我封闭,导致人在日常生活交往实践和生产实践中的主体性消解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间发生新的异化。
        虚拟空间与现实相比具有更多的平等性和可能性,交流的内容开放自由,尤其是匿名背后的狂欢吸引着大批网民。网民在其虚拟设定中的虚拟角色扮演和活动满足了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想象,在此种虚拟环境下的交往从形式上看超越了时空的并且是相当程度自由的,但不觉便陷于网络虚拟的泥潭之中。尤其是数据为王的时代使得传统资本家与现代技术寡头垄断相结合,网民群体在交往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拥有了支配人的力量,无意识制造数据的人却未拥有数据,不生产数据依靠先进技术全面收集着数据却拥有数据,新一轮的数字鸿沟和数字资本登上历史舞台,人际交往在网络的异化不仅是个别现象也是总体困境。
        (三)网络价值观的异化
        网络空间的异化和交往的异化最终导致主体的异化尤其显现在价值观的异化中,虚拟身份在网络空间的互动和交往,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在网络空间会失去其原有效用。网络社会高度的仿真性、开放性和种种可能性,导致人在网络空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欲望,其直接后果是主体沉溺于这些虚拟体验,而回归现实生活后的道德伦理却处处要求其规范自我。

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和网络空间管理亟待规范,虚假网络信息为了其利益而凭借其大胆浮夸的标题,使得部分网民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责任感淡化,比如各种明显或隐晦的网络不文明语言和网络暴力现象。而且由于网络身份的虚拟化和真实个人的刻意隐藏致使网络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缺乏信任感,这种信任危机现实生活中则延伸到对摔倒的人扶还是不扶这样的大讨论,愈是加深人情冷漠和社会信任危机,失去作为真实个人应有价值观判断力。
        各网络主体虽然在网络之中共同构成了网络共同体,但这之下却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实的个人,他们具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和伦理价值观念,而且由于个人家庭背景、生活遭遇的不同其价值观在较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通约性,网络上难免充斥着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丑恶现象,网民群体则容易被带偏方向而对主流价值观产生看似有根据实际毫无根据可言的怀疑。同时,网络空间的安全关系国家总体安全,其已经成为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利用其技术优势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构建网络霸权主义的主阵地,如果不加以整治则会任其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充斥其间,身处其中不明真相的网民在各种信息诱惑下容易导致判断价值标准模糊,出现价值观判断不以客观现实为依据而以网络中他者的判断为判断的异化现象。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异化的途径
        (一)优化网络空间信息环境
        我国的网民数量规模已突破9亿,这个群体包含了我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不同工作岗位的人群,其中既有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也有知识水平一般的普通群众,尽管他们的目的有所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各种终端接入互联网而产生交往。网络空间的异化不仅是虚拟社会的独有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数字身份造就的虚拟自我最终将以何种方式统一到现实生活中的主体之中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作用。优化网络空间信息环境要以实际情况完善其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法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就作为网络主体之一则要以身作则引导其他网络主体在合理规范下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应该在网络空间设计与布局中积极引导网络使用主体重新审视和反思在网络空间中的个人行为,以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作好比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线下扩展到线上以此占据我国网络阵地教育的制高点,这本身也是优化网络信息环境以防止网络异化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熟悉网络主体在其虚拟空间中的虚拟实践行为,探索其网络空间发展的规律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网络行为主体回到正轨,确保人们的思想意识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做到与现实中一致。因此,需要通过教育者教育和引导网民在思想深处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自信,加强自身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抵制各类思潮的传播,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还应积极强化网络法治教育,在各平台主体做好信息把关人的同时也规范自身和教育对象的网络行为做好自己的把关人,以此帮助网络各主体树立起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信息环境。
        (二)提升网络用户媒介素养
        网络各行为主体的规范交往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培养其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才能在网络交往中平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才能做到自觉遵守网络法规,审慎地进行网络行为,克服网络交往中过度沉溺的异化状态,做到数字化身份和现实人格相统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参与网上实践中做好充分调研与论证寻找背后机理与成因,深入了解不同网络群体在网络空间的真实生活状态,在其过程中借助网络平台和先进信息技术营造起合理网络景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网络主体在网络交往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网络主体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重要手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在线下和线上做好宣传与积极引导以潜移默化地进行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提高对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培养其对网络技术的正确观念和认识以成为合格的网络公民。对于大量使用自媒体媒介的普通网络主体来说,更是迫切需要普及媒介知识,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沟通,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异性的教育活动。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制定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教育制度,使其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实证论和实在论科学观、后现代科学技术观等学习,[张妍.科技异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33-35.]通过对其技术观和媒介素养的学习培养起网络主体对技术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更好更合法地为自己服务、为社会他人服务同时维护自己的媒介权利保护自己的媒介隐私,从而在合理利用媒介资源的同时实现网民媒介素养在网络交往中的规范。
        (三)重塑网络价值观判断力
        现实世界的传统道德规范与虚拟世界的网络道德虽然在形式上有不同,但本质目的上是相通的,网络空间设计的无限可能并不等于网络道德的无限可为,网络生活作为现实生活的延伸,网络实践作为现实社会实践的扩展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行为背后都是现实的个人。网络价值观的模糊和网络价值判断力的缺失势必造成人们对网络技术的滥用和误用,培养网民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迫在眉睫,尤其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与网络之间建立的主客体价值关系,如何对待网络以及如何从繁复的网络信息中甄别真假,在舆论事件中如何站队,网民往往会受到网络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其接受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但需要明确的是网络价值观培育不是现实社会即线下社会价值观判断的照搬,而是以社会公认的人们在对网络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为标准而为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教导网络主体认清网络是手段和工具而非目的,谨防将网络极端化和神秘化。网络媒体的广泛运用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提供了平等便利的学习交流空间与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使网民拥有符合当前社会生产所要求的三观和理性判断能力,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和使用者群体不断扩充使得教育者可以利用集中新媒体平台以事实和真理所构建的话语权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回应以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网民被个别“网红”、“大V”带偏和消极情绪所蒙蔽,这有助于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网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使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变成具有决定性的物质力量。
四、结语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景可观,虚拟化身份在网络空间中的现实化趋向日益显现,对网络主体的规范性和制约性也越来越强,现实中的自我和数字身份造就的虚拟自我最终都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未来信息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同样需认真关注,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既能促进生产力提高进而促进人的发展,同时也可能造成技术支配人的异化结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在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与实践中重新审视在网络社会的不同主体,发挥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将网络积极运用于人与社会的生产实践,继续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空间优化、媒介素养培育、价值引导等功能以此来推动网络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张妍.科技异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作者简介:傅强强(1996.2—),男,汉族,籍贯:重庆合川,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