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新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邓全奎
[导读] 在《小学新课标》的背景下,对小学科学学科越来越重视
        邓全奎
        番禺区沙湾镇红基学校   511487
        【摘要】:在《小学新课标》的背景下,对小学科学学科越来越重视。小学科学的教学培养了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科学素养养成的启蒙课程,这对小学生将来的生活很重要,也为以后的人生道路的行走打下基础。对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科学老师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实验相结合进行教学,才能让小学生最大化的接受这门学科知识,全方面德培养小学生德科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 新思考;策略
        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在未来人生发展道路上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体现着小学生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科学中突出着核心素养的实践和自主动手的素养,对学生来说的一种检测核心素养的一种测验。在普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小学科学老师通常是让学生听取老师讲授的知识,忽略了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与素养的,需对这种教学方法改进和创新。
   一、核心素养教学简析
        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受到教学质量的直接影响,核心素养结构也同样取决于课程结构的设置。基于核心素养教学工作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但在我国小学的实际教学当中,对学习真正有兴趣、充满积极性的孩子只有全部学生的10%,而在此基础上喜欢和同学或教师展开有关学习的讨论,对教师有热爱、主动愿意听课的孩子甚至不到全部学生的10%。在此背景下,孩子如果不真正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只是为学而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难以开展,因此教师要让教学方式多样化、优化教学结构,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对孩子们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下的创新教学策略
         1.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源于生活,且主要表现于生活。教师在开展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较低,思维能力较弱,在接受教学知识时也是通过直观感受进行理解,因此导致小学生在学习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抽象性。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生活中的能力,全面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教师讲授《运动与位置》一课中,教师就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火车运动的图片进行举例,并提问:“这个图片中哪些物体在运动啊”在同学回答火车后,提出引导性提问“火车是动的,那树也山运动也是对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通过这种引导性较强的生活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展后续的教学内容,教导学生如何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并引导学生准确叙述出物体位置,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快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2.构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性与积极性
        科学教学知识有着一定的抽象性与严谨性,科学教师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中,会导致学生对科学教学知识点存在模糊或理解过于片面。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现象,将抽象性转为形象性,促使学生直观了解教学内容,进而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例如:科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动物的一生》时,就可为学生构建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动物的成长、繁殖、死亡的全部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爱护动物的道德意识。教师可在课前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图片,丰富的多媒体内容也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一闹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进而从多媒体中了解教学内容。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也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全面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3.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工作更加偏向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且简单地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需要学到相应的基础知识,更加需要学习到相应的能力,换言之,当前的教学需要同时注重学生成绩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在這种情形下,教师需要在转变教学思维的前提下,借助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来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借助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 比如在结合酸奶讲解微生物这部分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自行制作一杯酸奶,并将之带回课堂。在教室讲解完相应的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再相互观察彼此作品及自行品尝酸奶,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酸奶出现了浓稠度上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动漫等类型的科普视频,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避开之前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个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拓宽学生的探究渠道,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比如在讲解水的溶解性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物质划分为可溶于水及不能溶于水两类,并分别拿出相应的物质,让学生自行开展实践,让学生总结出物质在水中的具体变化。课后的实践探究,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开展相应的溶解试验,并记录下不同类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通过课后的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有着积极意义,并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升实践能力同样大有裨益。
         结束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学生的思想需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严谨的科学学科,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要仔细的研究,分析学生的是否具备了真正的核心素养,再加强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更深层次的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让学生的科学学习走向积极化。
        参考文献:
        [1] 程晓红. 以字理为基础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汤华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7)
         [3]?崔红霞.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