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胡丽坚
[导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大量外流
        胡丽坚
        广西省南宁市宾阳县新桥镇大仙学校530401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大量外流,从而造成了农村小学“小规模”化,同时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致使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农村地区小规模的学校看起来易于管理,实际上因为资金以及人员问题,要想提升管理,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对农村小规模教学现状展开分析,研究相应对策,希望可以更好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规模教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学生在校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养成、品行塑造的基本阶段,与此同时,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未来社会道德素质的整体走向。在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小学时代,学习的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养成有重大的意义,这对其今后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人口流动的基数越来越大,我国的公立学校普遍存在着城市学生人数饱和,而农村学生生源不足,学校呈现出小规模的办学模式。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种情况之下,学校管理要从小学生的生活情况调查入手,分析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针对学校、家长以及日常教学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以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一、小规模学校中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校方面
        义务教育的实行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也增加了孩子们上学的机会。但是在农村偏远的小规模学校还是会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师资力量的不充分而导致的学生数量日益减少的情况,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山区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方面
        农村学生的家庭通常来说受教育的几率不高,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长对下一代孩子受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些家庭会因为自身经济问题,忙于出门养家,忽略了孩子的学业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留守儿童”长期被家长“扔”给上一辈的老人照顾,老人的教育理念和对孩子的溺爱心理都非常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学生方面
        农村的学生生活在经济落后的环境中,不管是对世界的认知还是在受教育的程度上都相对城镇的学生来说较为不足。同时,由于家庭的原因,学生长期生活在“留守”的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心理逐渐封闭,对人对事都变的敏感、暴躁、缺乏信心,再加上学校和家长对其心理的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
二、解决小规模学校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发挥学校优势,完善教学管理
        学校的规模不同,管理方式自然也存在着差异。对小规模学校来讲,在管理模式上更应该求“精”,但“精”的程度也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有所区别。
        首先,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属于一种非常态的学校,所以当地的教育局可对学校的具体情况有充分了解之后,选择定时或不定时的方式,对其提供一些资源上的保障,同时通过提供针对性的规划指导和师资培训来保证这些小规模学校获得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学校本身要积极向其他的优秀的,办学质量高的,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学习借鉴,从他们身上吸取知识经验,从别的学校办学经验上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模式,将“小规模学校“变为针对性坚强的“精英学校”[1]。


        其次,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责任感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会议的形式邀请所有教师探讨学校的发展愿景,并集合大家的意见,将个人才智积极应用到教学创新中,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重视对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从而使其生命力更加强大。
        最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优势在于其结构的简单性、人员的亲密性、信息传播快速性、自由度高等特点。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支持教学新资源与新技术,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应以人为本,通过日常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做到“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并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来满足他们具体的生活和学习需求。
(二)家校联合,加强“沟通”的力度
        家长和学校作为引领德育的主要力量,学校必须充分挖掘、融合家长资源,构建有温度、有力度的家校合作共同体,让家长的陪伴成为孩子心灵的依托、精神的支柱,帮助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比如,学校可以经常举办家长培训会、家校沟通会、意见征询会等,多方交流,矫正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家校在合作共育中形成一致的目标和方向;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创建“家校论坛“微信公众号。针对家长共同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同时,改变传统家长会单一的对话模式,采用“秀家庭教育”、“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互动性强的体验型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共同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建言献策,设计出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模式,通过开放创新的全方位合作,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使孩子们都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2]。
(三)德育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要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就要成为拥有一颗充满耐心和宽容心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上,学生的思想上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在日常教学中,课要平等对待、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饮食爱好,生活习惯等,并将不同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汇总,适时跟踪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定期和儿童进行谈心,尤其是一些问题儿童,应当及时进行记录;
        然后,为学生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比如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创设心理问题情境,让小组中的留守儿童进行分工表演,并让他们交流自己对心理问题的看法,给孩子广阔的天地,鼓励他们展现自己,让学生在扮演小品或是欣赏小品的过程中融入进个人的情感,为有困惑的学生提供建议,并帮助学生调节自身的消极情绪,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3]。
        最后,在小规模的德育教学当中,教师要认清教学的主体,因人而异地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让留守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学习风貌;并利用现有的农村资源,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知识,体会环境带来的美好。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留守儿童们的鼓励和肯定,对他们的进步和不足都要基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做好学生学习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李晓惠.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自卑心理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23):226.
[2]连鑫.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新课程,2020,(8):229.
[3]李学增.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困惑和对策[J].学周刊,2019,(31):155.

作者信息:胡丽坚,女(1973.10.14—),汉族,南宁市宾阳县人,本科,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校教育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XCJSC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