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陈为
[导读] 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陈为
        武警警官学院
        摘要: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所占比例也大幅提升。然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却常常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如何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值得广大英语老师共同探讨。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语言的学习在于交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其中,“听“排在首位,听的能力直接制约说的能力。听是语言输入的关键,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通过“听”使大脑受到声波的刺激,令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四六级试卷题型组成结构中,听力占比35%,与阅读持平。然而,听力教学却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应该深入剖析当前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听力的主要因素,从而探讨出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1、影响大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
        听力理解是听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根据听力内容从中获取信息,构建意义的语言输入的过程。影响学生听力理解主要源于知识性和非知识性障碍,即主观与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听力材料的难度,听力理解的技能,语音的传播媒介,听力环境,教学氛围,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储备、学习动机和心理素质等。这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到听力效果。英语的听说是原语的输入与输出的过程,语言相互转换时间即听者由听的输入到说的输出的反应时间是检验学习者语言与文化功底的标准,而听力理解正是原语输入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易受自身母语的影响,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容易造成在理解上出现偏差甚至难以理解的局面。
2、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困境
        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听力教学时,一般很少使用语音教室,大多采用大班教学,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材施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听力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流于形式。学生被动接受信息且过分依赖传统课堂,在听力练习过程中,缺乏训练听觉敏锐的反应能力,常常满足于听个大概,似懂非懂。这种模式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个体差异,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练习同等难度的听力材料,且教基本都遵循于“听音频-做练习-对答案-重复听音”的学模式,未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此枯燥低效的方式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听力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
        目前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教师偏重语言体系与语法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学生往往被动理解了每一个单词但却无法保证充分理解听力材料,而积极调动和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是彻底理解听力材料所必须的。并且在听力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热衷于展示自己的口语,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交流,这点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过多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忽略了训练听觉敏锐的反应能力,听音时没有准确透彻的理解,缺乏完整系统的听力能力训练。
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探索
1、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言教学的关键是要给学生营造语境,听力教学要做到做到在难度的选择上循序渐进,且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有限的听力材料。

教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水平与兴趣的差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指导学生选择难度匹配的课外视听材料,让学生适应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增强学习的动力,从而轻松的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听的能力。
        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过度依赖老师的讲授。听力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逐渐担负起学习过程中应有的责任,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学习模式到过渡,即从被动学习模式到主动学习模式,紧紧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留出时间检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效果,并留出能让学生自主支配听力练习的环节,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和信心,加强他们听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众所周知,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成正比,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迫在眉睫。
        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在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专业培训,这就很容易造成部分英语教师忽视了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或者直接导致在听力方面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从而极大影响了听力教学的效果。从教师的层面,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而不仅限于吃老本靠老方法。从学校的层面,要优化师资,通过教学能力评估的方式给教师施加一定压力,并积极举办以英语听力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竞赛,让教师能够有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积极迫使英语教师能跟上时代步伐,共同进步。
3、改革听力教学模式
        英语听力实际上是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融合了语音、技能、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以英语听力技能为主的综合课程。其中学生英汉思维能力与自身水平的高低是关键。从根本上说,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就是英语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外语学习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运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把多媒体课件的视听综合效果做到最佳,并与传统的听力课堂有效结合,尽量让每一名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学以致用,在思维能力和知识技能方面都有提升。
        完整的听力教学模式应包含听前的呈现,听中的检测与反馈,听后的总结这三个步骤,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听中的检测,即听音-练习-对答案,而忽略了其他最重要的几步。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听力训练之前,预先扫清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的语法与词汇障碍,普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听力材料的语境框架,避免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掉入语言的陷阱,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运用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方式,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达到听前的目的。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白,精听只是一种手段,泛听才是真正目的。但是从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角度出发,必须要精听、半精听、泛听相结合,针对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人人有所收获,人人能提高。当然,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记信息要点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练习思维层面上的预测及释义,技能层面上的搭配技巧。听后的总结也必不可少,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对之前的听力活动进行反思并讨论交流出有效的听力策略
三、结语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全身心投入并且努力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和高校的支持,多组织相关方面的教学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龙宇飞,赵璞.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9,(4): 58-62+74.
[2]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 Ur, P.TeachingListeningComprehension[ M] .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 2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