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目前大学教育动态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陈方珂
[导读] 文化的社会历史性要求人们在变化和发展中认识文化,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寻求对环境挑战的适应方式。
        陈方珂
        武警警官学院部队管理系
        【摘要】文化的社会历史性要求人们在变化和发展中认识文化,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寻求对环境挑战的适应方式。对于军校亦是如此,如何对大学教育文化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方法加以理解,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加快大学教育转型进程。因此,有必要对大学教育的动态进行解读。
【关键词】大学;教育;动态解读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所提。他在内蒙古鄂伦春族、黑龙江赫哲族考察时发现,这些民族在社会的大变动中存在着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的问题。“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是从人适应与挑战周围世界的角度来考察文化的。
        对大学这样的文化共同体来说,也存在着如何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存在着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问题。这是对大学教育文化的动态理解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要求大学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能和使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规格要求,大学必须对如何办学、如何确立自己的质量标准进行准确定位;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大学治理理念等相继引进,大学必须对如何融合国外先进文化并使之本土化、如何建设自身的教育文化加以系统思考。
        首先,我们应从“文化自觉”的视角理解大学教育目前的适应和改革。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类网络课程的开发和普及,对我们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我们的大学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就必须以国际化的视野,对如何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制提出应对措施,而地方高校之间的竞争表现为社会声誉、学科资源、服务能力、毕业生就业、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全方位竞争,军校亦是如此。
        习主席提出,军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每一所高校都不能不认清自己的地位和实力,不能不做出回应。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大学面临着文化转型的挑战;大学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是多层面的,包括国际的、国内的、区域的、行业的等。这些都是大学教育“文化自觉”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必须有“自知之明”,必须“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赋之予现实”。大学的教育文化必须从价值观念、制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各个层面都有所适应和变革。
        大学文化自觉不只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而做出的变革,大学文化自觉还表现为大学的超越意识和使命意识。“超越”是人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环境的实践,是文化发展中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胡锦涛同志曾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

因此,超越意识就是指自觉地履行大学的文化传播职能和文化创新职能。使命意识就是指大学“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一方面是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为更新文化结构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实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具有文化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我们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理解教师文化。
        教师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大学教育文化选择的主体。教师的价值观由教师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教师的治学态度反映了教师的学风;教师的行为方式由教风表现出来。价值观、学风、教风构成教师文化的主体部分。正是这一部分决定了教师的文化选择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师个人的教育价值观影响着教师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影响着教师对“社会所满意的人才”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制约着自身对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知识的选择。因此,要使教师的发展对社会需要有一种动态适应,就必须对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思想品德、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提升,必须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台湾学者的研究,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研究活动,引导自我反省与理解,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个人自我实现,提升学校学术文化,达成学校教育目标,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教学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教育理念与精神、课程能力、教学能力、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能力、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习特性知识、教育环境知识、评价知识等。在许多高校的教师中,存在着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认识肤浅的现象:要么就是不承认教学的学术性质,要么就是“窄化”地认识教学学术性的内涵,似乎只是“高深知识的传授”,要么就片面地认为教学能力只是“好口才”,要么就是科研成果多代表“有水平”。经常可见到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或经验材料中谈到教师的发展,往往谈的是“课堂教学基本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善于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等等。这种不全面和低层次的认识,必然会制约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著名教授李?舒尔曼(LeeShulman)认为,“将教学视为学术的一种,就要不仅将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而且要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学教师应该把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看得更为重要,着重点是思维训练;教师对学生学习问题做系统的调查和基本了解;教师应具有学科教学的知识和学习特性的知识;教师应具备课程载体的开发能力,承担载体开发的任务。由此看来,教学学术理念就是“育人为本”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关照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有了更为具体的内容和鲜明的价值取向,有了自我超越和文化创新的性质,成为一种大学教师以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方法研究和内容载体创新为核心、以研究促进教学为目的,承担教学学术责任的教师文化。把教学学术理念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中,落实到有关教师培养和使用的政策中,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分配关系。
        因此,学校应把教师专业发展视作提升教师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建立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的激励机制,把教学绩效与教学学术成果作为教师考核与评价的重要指标,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探索,发表教学学术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校良好健康的向前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