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凡
黑龙江省铁力市第四小学 152500
随着人教部编版教材的全面铺开使用,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的在语文教学中学习研究,努力做到能准确把握教材方向,高质量的完成本阶段的阅读教学任务。自使用新教材以来,有以下几点尝试和感悟:
一、课堂兼顾灵活性,多种形式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相应的学习方式去匹配,学习方式是由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的。我从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来谈一谈。
学习目标:1、能通过阅读感受到小说中闰土的形象。 2、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生默读目标后,教师直接对标指出学习方法:人物形象很鲜明,第一个目标通过阅读就能完成,第二条目标需要“品读”“体会”。
学习任务一:从外貌描写中感受闰土的形象。
要求:浏览课文,找到描写闰土外貌的语段,朗读后批注出闰土给你的印象。
学生这样带着目的去读,也隐含着“学什么”“怎么学”的方法的指导。
师: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谁想和大家交流。
组织交流时再强调方法:可以抓某处关键词来说,也可以综合起来有条理的说,还可以用朗读表达出你的印象,但要注意鲁迅语言风格,很简短,口语化。这样的设计,既不局限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有具体的方法指导。
再如出示第一段:这么简短的几个小句,小闰土却给我们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抓住人物特点写。
过渡:老师有更高要求,我们认识了闰土,还要了解闰土。
学习任务二:从给“我”讲的新鲜事中了解闰土
要求:组内合作,把闰土给作者讲的几件事拟个小标题,从中选择最喜欢的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闰土只讲了这三件事吗?讨论后板书:选择有代表性的事情写
这样的设计从读、说的训练入手,又顺理成章的完成了文章方法的摄取。另外,我们不能对既定教案一板一眼的演绎,而是课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如:写人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那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最后两段是作者情感的集中表达,你想用什么词来概括?指名板书填词:难过 留恋 思念 遗憾。
新教材的使用,需要我们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注重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学语文。如在总结环节:作者说再没相见,其实三十年后他们又见了,读他们再相见时的场景的补充阅读材料。闰土形象的巨大反差,给学生内心强烈的震撼,形成引人深思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凸显交融性,体现出单元主题教学的意图。
教学时,从一篇课文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关注单元的学习专题。比如《在柏林》一课的教学。
导入新课:本单元学过的两篇小说《穷人》《桥》中鲜明的人物特点是怎么凸显出来的呢?(结合课文具体说:环境 人物 情节等)
这节课,我们还要带着这些方法走进另一篇小说——《在柏林》
导读提示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这一主题的?这种看似不好着手的问题,也是给了教者更宽泛的设计空间,这种问题的特点不是注重结果,而是注重感悟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升能力。
师:作者在小说开头就设置了哪些悬念抓住读者呢?
学习任务一:仔细品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作者设置的悬念
要求:边读文边给相关语句画?号,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作者从环境,人物描写就设置悬念,激起我们想要追寻答案读下去的兴趣,这种作用就叫做“蓄势”。
这样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如学习任务二:自学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读书解决质疑并批注体会。
要求:1、品读2、3、4段,给触动内心的语句批注。梳理提取语关键词语,组内交流,借鉴补充
教学时可以从内容入手把握形式,再运用形式去深入理解内容。如课件出示:
1.一个老头狠狠的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2.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教师引导思考: 这里的“静”与前面的“静”有什么不同?起什么作用?对比
师:那这种结尾构思你认为怎么样?(含蓄深刻,戛然而止,引发想象)
这篇小说被称为描写战争的经典之作,它是怎么表现战争残酷的主题的呢?经典在哪?自由读补充阅读材料,与本文对比,小组内谈你的发现。
学生交流:师生画思维导图总结
1、独特视角 2、巧妙构思 3、 设置悬念 4、蓄势烘托
扩展训练:结合你查找的资料展开想象,抓住其中一个人物续编故事。
这样以专题为桥梁,再放眼教材之外,能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三、课堂聚焦工具性,人文性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奢谈所谓的人文情怀。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一: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要求:默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出老人创造奇迹的相关语句,如有多处,要标清序号并批注读文感受,质疑处用“?”标出。
预设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火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尖闪着粼粼的波光。
预设2: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预设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针对这部分文字的特点我没有繁冗分析,而是采用朗读、生与生交流感受再读、默读、想象画面读的方式,充分的在朗读中感受到老人创造的奇迹。(板书:奇迹)
过渡:这样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学习任务二:体会老人创造奇迹的艰难。
要求:默读课文,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画出相关语句并批注读文感受,质疑处用“?”标出。
这样,学生就是在已有之前阅读的情感冲击下,主动去寻求问题,就不会出现由于感知课文的匆忙,导致课文理解出现偏颇,理解突兀的现象了。接下来,才能在“工具性”的学习体验、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再去进行不露痕迹的人文教育。
只有学生置身在语言文字当中,才能感受到人文的力量。这样就做到了情感态度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学习之外。
教者对语文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感悟,对教材方向的整体把握,关乎到和教材的价值体现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我们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