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贵州省贵阳市三桥小学 550005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社会对于网络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伴随着网络课程的不断改进,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于这一板块的开发也越来越激烈。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出现了比以往更加严格的峰值。要有好的发展就要有好的规划,一个优秀的团队会加速这一行业的发展。小学的课程是人生的启蒙,影响至关重要,从一年级对于文学的启蒙是最初的教育,也要求教师的专业性,教师不断地丰富自身是对这一行业的根本性推进。
关键词:研修一体、网络课程开发、学科团队建设、小学语文
一、引言
小学教育对大众都是基础教育,也是启蒙的最佳阶段,不能忽视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初高中教育的奠定基础。教师的选拔也是不断地精进,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是对教师资质的认可和严格的选拔标准。近些年网络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革新也越来越大,教育形式的改变使得大众对教育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语文这科来讲,对网络课程的适应性和学科团队的建立都是对这一学科的贡献和以后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对研修一体的实质理解
面对“研修一体”政策的提出,要面对社会调整思想,统一对教育的新定义,来完成教育形式改革。“研”即指教研、科研、考研“三研合一”,“课”指课堂、课题、课程“三课合一”。这一政策,是从教师的能力出发来提高对课堂质量的提高,紧接着对学科本质的提升。来完成对教育的实质性提高。要通过研修一体的实施,对教师团队的训练,进行思想的引领,提高教学质量,从课堂来提升学生的求知能力,让这一学科能有更好的发展,同学们对这一科目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对于语文这一科目来讲,语文素养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是个难题,也是最容易培养的阶段,需要教师团队的不断改进和不断进步,教师间的交流和课题的规划问题,需要定期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在课堂上加以检验。对于这一成果的展示,定期进行教学检测是对教师团队整体的检验和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践行知行合一、和谐发展的良性竞争和共同进步。也是对教育事业美好明天的共同期待。
三、网络课程开发的具体目标
网络资源对于大众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存在。但是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不能百分百的用到教学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改进,真正达到因材施教,才是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教师对教育的独到见解。通过网络的教学资源,让更度的人看到这个学科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了解和认知。比如,很多农村的学生见不到的许多东西,都可以通过镜头展示给他们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激励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教育资源均衡。
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突破各种资源时空的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这一启蒙式的学科上,能激发幼升小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来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使大家打开思维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课堂上的发散性思维给学生带来对问题更深层的见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现代的教育带来全面性的改革和全新的认识,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大众对教育的理解,使上课的地点和方式发生实质的改变,改变了思维模式,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挑战也是教育改革的中的机遇。让师生在上课期间教与学有了改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与老师。
总之,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上,是个挑战也是重大机遇,是值得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大众对教育新的认识,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教师对教育的传统观念。
四、学科团队的建设和建议意见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教师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才能使这个团队更加团结、进步,在竞争尤其激烈的今天,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要关注教师的适应条件,以达到对教师最大潜能的激发。让教师在团队中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开展多元的教学科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团队在不断创新中成长、脱颖而出。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来保证团队的有效发展,制定基本的奖惩制度来规范团队教师之间的责任义务。
对于课题来说,是每个教师所必须准备的,对课堂有帮助的主体,可以建立团队讨论,解决面对的问题,这对教师本身来说,是突破也是交流,为每一个教师准备课堂上展示出来的锦上添花,也增加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期间,需要构思上课期间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在课下,各个团队可以讨论对本节课的看法,不论是否是同一学科,都可以进行讨论,形成集体备课的习惯,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逐渐提高课堂的含金量。
总结: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只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创造出在这个时代的成绩,用自身的努力并且借助科技的发展,来使自己的团队达到高效发展。
教育的不断更新,线上教育地需求量不断扩大,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在提高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课堂的丰富度,带给孩子们完美的学习体验,也给自身的发展打下基础,也使教师对自己定位更加清晰,是线上教育不断推进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刘玉华.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J】.时代教育.2006.(s3)
[2]施庆平 虞芬.网络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000)011
[3]高迎斌 罗时贤.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促进高校学科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