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式分析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9期   作者: 杨和斌
[导读] 读写结合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日趋重要,

         杨和斌
         江苏省兴化市安丰初级中学   225766
         摘要:读写结合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日趋重要,针对目前读写结合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对读写结合理论的理解,并针对课堂效率低、课程模式单一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目前来说,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已是必要,对题材进行体裁上的发散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积累和对文本的理解。作者意识同样不可或缺,它的巩固有利于让模仿性写作变为掌握一种写作方式或者修辞手法,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引言: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将阅读与写作融会贯通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这也意味着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越来越不可或缺。在理论上,教师们如何增进关于读写结合理论的理解,如何更新读写结合的教育观念成为了关键问题。在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容,采取何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成绩、课堂效率已经成了语文教学领域中的焦点。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缺乏主动性
         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授课的场所,它更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磁场,因而教师的领导与学生的主观态度都能影响到课堂效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兴趣以及课堂生动性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核心。教师的过多讲授,会妨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进而影响课堂效率。同时,教师在开发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时候,对趣味性和多样性挖掘不足也容易降低课堂效率。
         2.读写结合的练习模式单一
         在读写结合的练习模式中,往往依赖积累性写作与模仿性写作的方式,而忽视评论性写作和创造性写作。在积累性写作中,强调以积累促写作,忽略课文缩写的练习,导致缺失对谋篇布局的整体视野。在模仿性写作中,学生在摸索中模仿了原文本的思想情感,却没能领会关键的写作手法。失去方法论基础的模仿练习,往往收效极低。评论性写作与创造性写作的缺失暴露出教学中对课文逻辑的忽视,导致写作缺乏逻辑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教学的建议
         1.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当代初中语文教学中一股不可抵挡的潮流,它可以增强文本的形象性、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比如教学课文《端午的鸭蛋》的时候,无论是“端午”还是“鸭蛋”都可以成为多媒体展示的素材。通过展现端午节以及吃鸭蛋的场景,让学生代入课文,并巩固对课文的认知。在这样的氛围下,素材通过多媒体得以具象化,让阅读与图像相结合,又能够通过趣味性的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对于文本意象的印象,使之成为写作可用的素材。

同样,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的教学同样可以和多媒体手段相结合,将文字与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结合起来,辅助以课文文本的层层梳理,增强学生们对说明层次的梳理能力和写作细节的把控能力。
         多媒体同样可以用于文言文的教学当中,比如在《口技》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手段将学生们变成《口技》原文中的众宾客,身临其境感受原文中的深巷犬吠、妇人惊觉、小孩啼哭以及火爆声、崩塌声、风声等场景,增强学生对文字描摹的印象。同时朗诵音频又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增强语感。在多媒体手段的启发之下,提高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抓取课文题材,发散体裁
         一个课文中的题材,往往在不同的体裁中都有所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题材将它发散到不同的体裁当中,拓宽学生们的积累以及对其他体裁的认知。
         例如,针对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师还可以根据它对春的各种意象的描写,拓展到诗歌、杂文以及文言文等等体裁当中。这样的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积累,让一个题材分化成不同的意象与语言,同样也可以通过意象与语言等元素加深对不同体裁的理解,使之融会贯通。另外,季节主题的课文也可以形成联动。从朱自清的《春》,可以发散到何其芳的《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更进一步发散到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等其他体裁之中。从而,让学生了解针对不同季节,意象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写作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拓宽积累。不同的体裁之间可以相互联动,积累并理解更多的意象,锻炼学生对不同体裁的阅读能力。
         3.强调写作方法,培养作者意识
         针对模仿性写作中写作方法教学的缺失,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巩固作者意识,强调作者惯用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既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又让学生在模仿写作中掌握精髓。比如,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精读,强调鲁迅、朱自清、孙犁、沈从文等大家的写作风格与惯用手法。在《藤野先生》中,教师应该多强调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并强调在《藤野先生》中多次出现的反讽修辞。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与《背影》时,老师应该教授意象的选择和细节的捕捉,以及这些意象与情感的烘托作用。同样,孙犁《芦花荡》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摹,对时代氛围的烘托等手法以及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中的浪漫感等等需要重点教授给学生。在带领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从而贯通阅读与写作,增强理解与运用。
         结束语: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愈发重要的背景之下,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教师需要增加多媒体在课堂当中的运用。同时,针对一个题材能够举一反三,发散到不同的体裁中,这样既能积累写作素材,又能增进对不同体裁的理解。最后需要强化作者意识,让模仿性写作跳脱题材与思想情感的范畴,变成对写作技巧的模仿,从而提高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德育.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情况[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84.
         [2]任安安.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26.
         [3]郭秋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式分析与研究[J].语言文化,2017(24):55-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