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应用学科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整理单元知识的“形”与“神”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9期   作者: 岑明贵
[导读] 学科思维导图有很多应用,本文就初中化学应用学科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整理单元知识的具体做法

         岑明贵
         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校     610032

         【摘要】学科思维导图有很多应用,本文就初中化学应用学科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整理单元知识的具体做法、评价方法、效果和价值与大家分享,值得一提的是,学科思维导图的制作与评价仅仅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结构化思维,并促成学生复习过程和思维的可视化。

         关键词:初中化学 思维导图  学生自主  形与神

         由于初中化学具有半文半理的特点,知识点多而散,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不够熟练,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靠“题海战术”学习化学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解决这一普遍的问题,我尝试用学科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整理单元知识,实践过程中遇到过不少新问题,也获得过不少意外的惊喜。
         一、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发思考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本年接手一个层次非常分明,有年级最优学生也有年级最薄弱学生且两级分化很严重的班级。这种班级每次作业质量都会有全对和几乎全错两种,如何让后面部分学生跟上,成了我心中的问题。而这部分学生恰恰学习自主性很弱,给的常规作业,多数是Copy而成。
         2.周末作业质量差
         由于周末是学生自主安排时间,优秀的学生可能因家长安排在外补习导致没有时间认真完成作业,后进学生则是更显自己本色,导致周一回收的作业质量堪忧,惨不忍睹。
         3.学生学习自主性弱
         本班学生学习自主性弱,特别是两级分化后的第二层学生学习自主性极弱。为此,老师不敢放手给学生复习,学生也没有自主复习时间,每天完成老师作业,久而久之,作业就成了任务而已,学习兴趣全无,恶性循环。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在化学学科中反复重演,加之初中化学学科基础知识零散,具有半文半理的特点,我想到尝试用单元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单元自主复习。
         二、学科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整理单元知识的“形”
         1.思想动员和规范步骤——学科思维导图制作的质量保障
         虽然近几年,各学科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科思维导图的应用,但学生对这份开放性作业的认识还不足,对这份作业的完成方式还不够了解,还需要教师布置前对其重要性进行普及,对制作步骤进行规范。否则有部分学生根本意识不到学科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抱着可做可不做的态度完成,质量不高。还有部分学生因不太会制作学科单元思维导图而导致质量不高。最后收到的质量就可以想象了。
         学科单元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梳理单元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学科知识结构化,个性化深入理解知识(我给学生打了个比方,每堂课的学习就如美术教师教授我们画人的一个具体部位,每个单元的知识导图就如同应用老师教授的人的每个部位画法,综合画出一个完整的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创意不同,画出的人也就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可见单元学科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所在)。
         学科单元思维导图的制作步骤:第一步,复习单元知识(教材、笔记、错题),做到对本单元的知识、重难点等心中有数。第二步,结构化知识。本步骤如一位知识的设计师,对本单元知识结构进行设计。如同我们要整理书房,在清楚书房有哪些书、怎么分类、再结合书房特点进行设计放置一样。第三步,动手整理。
         2.学生自主完成学科单元思维导图——单元知识内化吸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看步骤便知道,要完成一个单元的学科思维导图,没有2个小时是完成不下来的,什么时候完成便是个问题。为了让每个单元的学科思维导图完成质量有保障,首先应该保障完成时间,于是我瞄准了周末,当一个单元新课结束的那个周末,我不布置常规的作业,就一个学科思维导图作业即可。学生们通过周末对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整理知识结构的过程就是单元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只有学生将本单元知识内化吸收后才可能制作出较完美的学科知识导图来,而这份学科知识导图也融入了学生的学科思维。已超出知识照搬和一般的巩固性题目所达到的效果。
         3.评价——促进活动有效开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本年学科思维导图的评价我尝试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收纸质导图,教师批改评价为主,学生展示互评为辅。就是周一将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收集起来,教师逐一批改(含是否有科学性错误、知识是否全面、逻辑结构是否合理等),再在班上展示或用一节课互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能逐一批改,纠正学生的知识错误和不足,缺点有:周一有学生没有完成则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再补交,即便补交质量也不好;教师花费时间太长,一般一个单元的思维导图完全批改需要完整的两天时间,若用教学课余时间完成一般是一周;展示学生很难有时间去细看,交流效果不好,课堂互评时间也很有限。于是我想到用第二种模式:怕照传电子照片,制作成PPT互评。即要求学生制作完思维导图后直接怕照,传电子照片给我,我把每位学生的导图制作成PPT,再把这个文件发到学生班级群,共学生及家长互评。这样做的好处有:每位学生传给我的时候,我可以初略的看看学生的导图有无科学性错误,若有可以及时修改;周日可以及时提醒没有完成的学生;学生可以及时互评他人的思维导图,互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知识掌握的过程(学生要去评价他人的优点、知识错误、逻辑结构是否合理等,必定非常认真而专著,这种专著过程产生的效果比完成作业好得多)。

为了让学生互评有一定的针对性,我还提前制作了互评标准(见附件);家长也可以从班级群下载全班孩子的思维导图,进行一个大致的浏览,通过浏览基本可以看出自己孩子的问题所在(态度问题、思维能力、所用时间不够等),让家长监管更有针对性,同时对自己孩子的定位也更准确,减少了家长的盲目自信或盲目自卑。本评价模式的不足是:老师周末必须要花几个小时等在电脑旁边收文件,制作PPT。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完成积极性,也为了进一步提升完成质量,我偶尔也使用第三种模式:微信朋友圈点赞,评出优秀导图。即在第二种模式的基础上,选出优秀的学科思维导图,发到朋友圈,请朋友圈好友为他们点赞,评出最佳的学科思维导图。这种模式很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但要慎用。一是需要发朋友圈的思维导图需要质量较高,也就需要学生学科思维导图整体质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用这种模式,才能达到激发圈友积极的评价进而起到激发学生的作用。二是圈友成分复杂,可能参与评价的圈友并不懂化学,导致只注重表面的美观,忽视了导图本质的知识逻辑性和科学完整性的评价,导致方向标跑偏的情况发生。为此,该方法必须选择很优秀的学科思维导图发圈。
         三、学科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整理单元知识的“神”
         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为了克服问题又不断的调整,在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新的收获,整理如下:
         1.巧妙克服学生周末作业质量差的问题
         中学教师都知道,周末作业就是个鸡肋。布置吧,学生完成质量很差,周一一天不得安宁。不布置吧,孩子不学习,家长也会着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直到学科思维导图替代了周末常规作业,我惊奇的发现学生不可能去Copy思维导图、加之要公开互评,倒逼着所有学生静心去完成这份开放性作业,慢慢地孩子们也就形成了习惯,并从中尝到收获的喜悦。
         2.让学生单元复习可视化
         老师们平时都不怎么敢布置复习这类弹性作业,一是弹性作业无法检查,到了学生那里就等于没有作业。二是无法检测学生到底完成得怎么样,也无法指导学生完成情况。这样一来,老师常常用常规作业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填满,不敢将时间放手给学生,学生没有自主时间也就不去复习整理,时间长了,即便考前给时间让学生复习,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复习,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很多教师,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教师头疼。学科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在家的复习可视化,很好克服了以上问题,达到培养孩子自主复习的好习惯。
         3.让学生思维可视化
         逐一阅读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不难发现学生导图质量的差异:有笔记记录错误的(导图中出现知识错误),有将笔记进行简单堆砌的(这种是典型的缺乏整理时间或思维弱到不会整理),有知识完整、逻辑清晰的。这样一份开放性作业,没有标准答案,但却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层次、完成作业的态度、听课质量等,为老师辅导提供依据,让辅导更具针对性。这也让我想到,为何国外的学生课外作业甚至考试基本都是开放性任务了。
         4.培养学生学科结构化思维
         通过每个单元的学科思维导图制作、互评,让学生逐渐形成学科结构化思维,这才是学科思维导图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个人认为孩子进入社会以后,这种结构化处理信息的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教学内容或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如在碳及其化合物教学中,我将教学板书设计成思维导图方式,让学生课堂知识结构化,在巩固提升中,设计“用两种不同的化学方法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三种无色气体”、“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用四种不同的方法鉴别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问题,并在这类鉴别和除杂问题中引导学生从全面的知识结构中去分析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结构化思维,同时也提升了孩子对结构化思维的认识。当孩子认识到结构化思维应用的重要性后,他们就会更认真对待学科单元思维导图,并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用结构化思维去学习,达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四、学科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整理单元知识的效果
         1.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热情,巩固基础知识和提升化学成绩
         通过不断的进行单元学科思维导图的制作、互评,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反复的巩固,化学成绩有一定提升。这种让学生在制作和互评中学习知识,比传统作业更有兴趣,学生也更能参与其中,当然效果也就更好。同时,学生制作学科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解构单元知识并对其重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深度参与的。
         2.增强学生对老师的理解
         学生通过参与互评其他同学的思维导图,体验了一把教师的感觉,有不少学生在互评表中谈到“完成对全班同学导图的评价太费时间,终于能理解老师的辛苦了”,“从导图字迹基本能看出完成导图的态度”......看到孩子们这些感悟,我也很欣慰,关键是这部分孩子在后面化学的学习中也更加认真了。这种对孩子的教育远远胜于一般的说教。
         3.有利于家校沟通
         家长浏览了全班孩子的思维导图后,基本清楚自己孩子的情况,特别是后进生的家长非常清楚自己孩子为什么不如其他孩子了。开展思维导图互评后很少有家长问我“我家娃儿还是很认真,怎么成绩老上不去呢?”、“我家娃儿说他应该不只这个分数哟”、“我家娃儿问题在哪里呢”等问题了。其实不止家长,孩子通过看全班同学的思维导图,也基本知道自己的问题了,特别是那些爱偷懒还想成绩好和怕吃苦的孩子,他们不敢再在家长面前吼“自己已经很辛苦很努力了”。
         总之,以学科思维导图进行单元知识整理是“形”,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让其复习和思维可视化,培养其结构化思维是“神”。这类开放性作业值得多布置,找到了好的开端,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濯源.《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2016年第19期《基础教育参考》总第235期。
2.刘濯源.《刘濯源谈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对基础教育品质提升的多重价值》 《新校长传媒》2016年08期。
3.赵国庆《别说你懂思维导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年3月。
4.王琳、朱文浩《结构性思维》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5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