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茗苑幼儿园721300
摘要: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的发展,拓宽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渠道。在教育行业,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许多学校,使得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效果,备受师生喜爱。在幼儿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幼儿多样化思维,增加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本文主要围绕幼儿教育,对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浅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幼儿教育;作用
引言:现代教育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互相融合的产物。在幼儿教育领域,教师如果想要促进课堂教育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紧跟时代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优势,提高自身幼儿教育水平。下文主要根据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能够使幼儿课堂变得丰富有趣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中,教师主要根据学校制定的教材对幼儿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十分枯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者,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对幼儿来说复杂难懂,如果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容易对幼儿的理解力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使用,它能够将原本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变得浅显易懂,通过丰富的动画和图片展示,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领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讲课的方式对幼儿讲述教材上的内容,课堂枯燥乏味,很难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然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难懂的教材内容通过图像展示出来,使得课堂变得丰富有趣。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学习动力
幼儿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原因,对待学习主要是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缺乏理智思考。幼儿的这一学习特点,使得幼儿教育领域的教学方式越直观越好。而多媒体技术正好符合幼儿教育领域的需求,它能够通过丰富的图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动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教学方式比较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学生干净整洁的学校主要是靠谁保护?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会直接告诫学生不要乱扔垃圾,这样不仅起不到教学效果,幼儿也有可能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如果换一种方式,教师在提问之后,让学生先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有的学生会说是叔叔阿姨,有的学生会说靠自己。当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完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将学校环卫工人扫地、捡拾垃圾、擦拭教室的图片展示出来。通过这些图画,幼儿自然而然就会明白自己的校园之所以这么干净整洁,是要靠大家共同维护,进而也告诉学生不要乱扔垃圾,帮助幼儿规范自身行为和生活习惯。
三、有利于提高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使用,它能够将单一的教材内容变得更加生动,通过一些颜色鲜艳、内容有趣的图画吸引幼儿注意,促进幼儿的学习动力,从而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由于幼儿年纪比较小,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不如成年人深刻,因此一些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很难达到教师预估的教学水平。例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直接告诉幼儿太阳是从东边升起,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制作成简单的图画,通过图画吸引幼儿兴趣,进而提高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在教材中,有对蝴蝶飞动的介绍,以往的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告诉幼儿蝴蝶会飞,会让幼儿潜意识里觉得课堂无趣。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蝴蝶的形成过程通过图画动态展示出来,不仅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还会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蝴蝶会飞。相比传统的教育方式,多媒体的教育方式显然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加深了幼儿对新鲜事物的记忆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由于多媒体技术具备声画结合的优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绝教材内容制作出教学所需要的图画,发挥幼儿自身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例如教材中有《小鱼游》的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上下载相关素材,幼儿可以在听音乐的同时,看到小鱼儿在河流和海底游泳的画面,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动画效果的刺激,幼儿会潜意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幻想着小鱼儿游泳的动作。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动画里穿插一些欢快的音乐,促进幼儿发散想象力,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幼儿兴趣,还能够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幼儿的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吸引学生兴趣;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学习动力,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有利于加深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能思维,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周丽妍.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1):23
[2]王文娟.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