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9期   作者: 张天宇
[导读] 近年来,核心素养我国就进入到了基础性课堂教学改革

         张天宇
         重庆市璧山区金剑小学校 402760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我国就进入到了基础性课堂教学改革,这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阐述重大影响,有利于推动教学发展,满足现代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能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能促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建模;培养策略
         
         数学是一门运算学科,学习者不但需要理解数学内涵、运算原理,同时也需要将抽象的运算法则运用到数学计算当中去,这需要学习者拥有较强的数学逻辑,解决问题能力及正确的数学运算方法,从而提高运算能力与效率。陶行知认为,教育理论就是教育生活化,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是最关键的教育手段。基于此,我们开展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逻辑养成及培养等。[ 金江平.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J]. 小学时代, 2019(1).
] 通过以师生合作模式来开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逻辑能力及思考能力,以团队的形式来开展思考及解答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教师加强数学建模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讨论,能提高学生们的探讨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概念、定理的认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们创新思维。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所指的是学生学习数额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它给予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反应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具有综合性、持久性、整体性。素养重在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联系,强调结合思考、学习及行动站在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阶段,大力开展小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有助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因此,大力开展小学生建模素养的培养工作,能解决教育教学当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核心素养所指的就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与品格,以及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通过在小学阶段大力培养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则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激发学生们的运算天分,培养学生数感,丰富学生数学探索兴趣,以兴趣驱动学生的进行深度思考、深度学习。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现着个人教学魅力,运用教学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只有真正的激发学生们心无旁骛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课堂学习中掌握数学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
         数学是一门需要充分发挥自己思维逻辑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运算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激发学生探寻真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运用模型化的数学学习方法进行解题,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念,所以,这对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学习大有裨益;提升[1曹宇.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 教育观察, 2019(30).
2高晨.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D].  2019.
]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及解题技巧,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建模思想,掌握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开展课堂讨论,并提出相关的数学建模解答方法。
         (二)加强教学审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维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反思教学,引导学生反思在一节课当中到底有哪些地方是做得比较好,而哪方面做得不够好,总结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为教师后续更好的学习数学打好基础做好充分准备3。首先,教师加强对自己的审视,分析教育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教育教学当中那些失误,如: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有无正确引导学生,怎样才能更全面地让学生参与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然后再将学习当中薄弱点梳理出来,集中的对这些问题进行突破。因此,教师应多加强教学审视,以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与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学生是最好的反馈,重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旦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及时的改进,纠正错误。
         (三)尊重学生学习成果,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数学学习需要投入精力、时间,也需要反复的练习以检验学习成果。因此,教学中应充分的尊重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珍惜学生的学习成果。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及时做好教学总结,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数学评价体系,从综合的教学来考量与评价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如:每周对学生最近一周学习情况做一次总结工作,分析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存在的不足。教师上完每节课之后,应从学生对数学建模认识、运算、探讨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打分,然后再做综合评分,这都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四)适当开展实践探索体验,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陶行知认为:教师要有试验精神,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生,永远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努力求学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好的教师、同学;二是可学的工具;三是必学的督促。陶行知理论强调的是,以人本思想,通过将教学与生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做到“教做统一”,也就是,教师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该多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基于此,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之中,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实践中,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各阶段的学习之中,感受学习所带来的各种乐趣,不断的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当然,教师应在开展讨论过程中预设可能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课后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布置实践探索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现多学科之间的融合,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成就感,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一分》一课中,起始课分一分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便不可或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平均分,理解如何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好处,为理解除法的意义做铺垫。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亲历具体“分”的过程,分圆形图片、分铅笔、分葡萄……从指导平均分到学生自主平均分,最后课后完成实践操作再分一分小棒。课本上课堂活动1——“把8根小棒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哪一种是平均分?”,为数量少、多样化的分一分;课堂活动2——随机抓豆再判断是否能平均分,则描述了现实生活中分一分的多种可能性,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加强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交流沟通效率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清楚,交流目的不在于帮助学生解决什么问题,而重在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用到问题解决之中,学会理性分析问题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学习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活学活用为学习达到的最高层次,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探讨当中;通过创设巧妙的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参与教学过程,经历学习活动,感受思考成果,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对定义的掌握,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就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适当隐退,关键时刻及时现身,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或小组交流汇报,共同参与到模型建立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交流沟通效率,获得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金江平.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J]. 小学时代, 2019(1).
[2]曹宇.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 教育观察, 2019(30).
[3]高晨.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D].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