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家国情怀”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9期   作者:潘小平
[导读] 高中新版历史课标提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潘小平
         滁州市明光市教体局教研室   239400
           
         【内容摘要】高中新版历史课标提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当前国家发展非常重要的课题,很多教师对家国情怀的具体含义却并不了解,甚至简单等同于爱国主义。本文主要着力于探讨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为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中学历史   家国情怀   基本内涵
前言
         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首次引入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将原来的“爱国主义”深化为“家国情怀”,这一点在学术界和教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都知道,这意义重大,含义深刻。 那家国情怀是什么呢?新课标认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 并强调:“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在教学中就要紧紧抓住这些关键词,“人文追求、社会责任、价值关怀、使命等”,但在实践中如何落实需要教师的不断突破。
正文
         作为县教研员,经常到学校听教师们上课,感觉教师们在“家国情怀”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方面,比较薄弱,存在一些问题。从教学目标中如何实现的过程中可以归纳为四个特征,即空,薄,弱,虚。看不出教师应该怀有“家国情怀”深度和广度,无法使学生产生感动和认同,也无法触及他们的灵魂深处,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洗礼。“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很难实现。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呢?通过与广大一线教师的交流,分析,发现以下几个因素有关联。
         一、功利主义思想过强
    学校的教学,围着中考高考的的指挥棒转,各种教学教研从根本上都在为如何取得更好的分数而进行,“家国情怀”严格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一种情感的培养,往往在试卷中不好体现,因此在有限的教学中,相当部分学校和教师会不自觉忽视这个教学目标。
         二、教师“家国情怀”理念有待加强
最近几年,在媒体上经常出现很多“精日分子”言行,严重伤害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情感。这些现象的出现,人们往往认为在“教育”出了问题,教师在他们“家国情怀”塑造中没有起到应有的正面导向作用,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给他们传递了负面信息。比如:“自己的家乡多么多落后,一定要到发达地区去呀;中国多么差呀,这个不好,那个不行呀;西方国家多么好啊,出国就是有出息呀等等”。学生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坏境渲染之下,谈何“家国情怀”得培养。个人观点:教师的讲台是一块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什么人来守这块阵地事关国家大事。在当前情况下,强化广大教师的“家国情怀”显得格外必要,各级教育主管机关,教研部门以及学校要特别重视这个问题。
         三、“家国情怀”的涵义难具象化
“家国情怀”教育无法深入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存在困境,对其涵义比较模糊,难以具象化。大概的印象就是要爱国,对国、对家要有感情。在上课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个人是爱国者,那个人是卖国贼,你们要记住他们。但是始终无法将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具象化剖析给学生,无法触动他们,达不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家国情怀”的解释着重强调“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

在具体目标里又进一步提出了六点:即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四个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
这些目标,如何实现?需要我们厘清“家国情怀”的基本涵义,通过对大量历史史实及历史人物的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一、明确“爱国主义”升级到“家国情怀”的内涵
         从五四运动开始,爱国主义成为们中国话语体系中最为炙手可热的一个词,在那个备受欺辱的特殊年代,由于“国”过于孱弱,使得“家”的概念变得微不足道,“爱国主义”是时代的呼声和主流,人民渴望民族独立,国家强盛,愿意牺牲自己的“家”。这是正确的。但在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中,有人将“国”和“家”刻意地对立起来,呼吁甚至以“国”之名,强迫国人“舍家卫国”,做出牺牲。这样的结果容易产生两个后果,一是发展为错误的民粹主义思想。二是回归家庭,走向国家的对立面。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污名化“国家”,污名化“爱国主义”的“逆流”,因此,“爱国主义”的概念需要发展,“家国情怀”概念顺时产生,与中国传统“家国同构”的历史进行呼应,将“家”与“国”进行了统一。既体现了历史的深度与传承,又展示了现代家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关键落脚点在“情怀”,这是我们教学努力的目标。
第二、“家国情怀”是一种宗教般的信仰
         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应该对“家国情怀”有一种宗教般的信仰来对待,内心真正地充满虔诚,只有教师充满信仰,才能把这种虔诚传递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相信它,从而存于内心,化于行动。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要充满感情,绝无背叛,就像民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一样成为人的自觉行为。学生信仰的树立,就是教学目标达成。
第三、完成“家国情怀”需要责任、奉献乃至牺牲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历史知识的讲解,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要告诉我们的学生,“家国情怀”不是空的,虚的,“家国一体”,密切相连,无可分割,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生存,发展,以及幸福与否。它是土地,是海洋,包括之上的空气,是秦皇汉武等杰出祖先一代一代通过鲜血和汗水拼搏给我们积攒下的产业,让我们安身立命,给我们遮风避雨。从古至今,惦记它,谋夺者从未停歇,需要我们守护它。这是我们的责任,需要我们有奉献精神乃至牺牲,才能保得住它。是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四、“家国情怀”是一种选择,代表着正义
我们的国,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每个人生活在这个国,具体又是生活在某个家庭里面,不经过具体的事,感觉更多的是家,感触较浅的是国,同时,我们又是以一个个独立的个人而存在于世的。这样就形成了五组关系:即家与国,个人与家,国与个人,个人与个人,国与国。这五者之间利益往往不一致,甚至产生冲突之时,作为个体就会面临选择的困境,而选择往往是两难的,“家国情怀”的教育和渗透,就是要让学生在这种两难中间树立正确的家国观,义利观,是非观。只有是正义的,才能长久,符合人性。关键时刻知道如何选择。
明确了“家国情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弄通了它的基本涵义,那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尽量得放靶射箭,有的放矢了,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操作呢?
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要形成共识,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选拔考试,要注重学生的素养培养以及“三观”的塑造,摆脱功利主义思想的束缚,要通过行为,礼节,褒扬,惩戒等一系列的细节来扬清激浊,树立正确的价值标杆。
2.教师要深研教材,挖掘教材中制度,文化,经济,人物等深层知识,增强学生了解历史的本真,掌握其内在的联络和魂魄的能力。有阳光有至暗,学会辩证看待,认识到“家国”发展存在,走到今天不容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没有看客,必须承担。
3.教师不仅要时时处处注意传递“家国情怀”,更要以身作则,亲身示范,能力有大小,保家卫国无先后,做好自己本职,言行传递正能量,展示阳光驱除黑暗。充满负能量的人是不可能具有“家国情怀”的。
    “家国情怀”是大课题,对教师来说,如何塑造这种“情怀”还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继续不断摸索和探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