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舞云端,贴地而行——基于学情的有效写作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9期   作者:刘姊娟
[导读] 有效的写作指导需要老师立足学情,根据不同学生呈现的问题来选择内容方法
                   
                  
         刘姊娟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七中学,天津市滨海新区,300450

         【摘要】有效的写作指导需要老师立足学情,根据不同学生呈现的问题来选择内容方法。面对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现状,我从立足学情,探索学生写作症结;微化教学目标,以写定教;分层训练,形成写作动机;有针对性的作文评改,让改变真正发生这四个方面浅谈个人在写作教学上的一些探究。
         【关键词】 学情  有效教学 作文教学
         在语文学习中,写作是让很多同学头疼的一件事,学生们排斥写作,写作水平不高、写作内容空洞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这种现象在我们这种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的学校表现的更加突出。通过了解本校学生情况,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理想的写作教学应该是基于学情的教学。有效的写作指导应该像医生为病人看病一样,先把脉诊断,再对症下药。
         一、立足细微学情,不舞于云端
         一直以来,我校外来务工子女人数占据学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为了能够对这类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我在教学实践中随时关注他们的状态,希望能够找到帮助他们提高的切入点。通过一系列谈话与家访,我发现这些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一定的文字积累,这是导致他们抵触写作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随后我发现仅仅进行这种宏观的学情分析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因为这种宏观的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方式、成长环境等方面。它适合教师用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不适合具体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写作的有效教学需要我们深入学生文本,进行“微观的学情分析,去窥探更多的问题。
         一直以来,通过大面积阅读学生习作,我发现学生在写作上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对写作活动畏难情绪更为严重,记流水帐,写作题材浅显单一,语言表达不够通顺且口语化现象较多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了实现写作的有效教学,我们不能怕耽误教学进度或者追求华丽的教学效果,而对此类现象置之不理。
二、微化教学目标,以写定教
         学生写作中面临的困难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很多是一些细节问题。所以教师应在课前制定指向具体明确的微型目标,瞄准学生的实际困难,精准解决问题,力求一课一得。以写定教是帮助老师找准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
         所谓“以写定教”,即写作教学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思路先动笔写作,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真实作文水平后,再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于漪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就非常重视事先根据学生的作品确定每节课的侧重点。这使得于漪老师指导学生的作文时总能一针见血,点到问题的关键。由此看来学生的作品才是我们作文讲评课的文本依托。教师要想让自己的作文指导不论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还应在分析学生作品上下功夫,做到以写定教。
         首先教师要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这是以写定教的一个重要前提。作文讲评课不能只为学生“挑错”还应挑出学生中写作的的亮点,增强学生信心。例如我们可以在在阅读学生作文时抓“好句”,并且评到“点”上。同时在以写定教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此为学生提供他们身边的优秀作文实例作为参考,缩短学生与佳作之间的差距,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写好作文并不难,减轻一定的畏难情绪。


         其次是“挑刺”,教师应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归纳,每次讲一两个典型,讲出切实的问题。
         最后是训练,训练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将学生写的好的地方展示出来,例如某名同学环境描写比较出色,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学一学,仿一仿。二是学生写的不好的地方,大家一起来改一改。例如七年级学生作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堆砌现象较多,且不能突出特点。这时教师应指出问题所在,让作文中出现此类问题的同学以此为鉴,大家一起练一练,写一写。
         教师如果能及时总结问题之间的关系,实现既立足文本,又让每一次讲解与训练环环相扣,这样的教学一定效果更佳。
三、分层训练,形成写作动机
         分层训练与反馈是针对学情进行有效写作教学的重要方法。
例如写作练习、写作作业的布置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与需求分出层次,菜单式自由选择。
         现行作文教学模式基本呈现以下思路:教师命题——学生审题、构思、创作——教师评价——教师讲评。这样一概而论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高耗低效,会限制学生思维个性发展,打击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弥补缺陷,发展提升。
         在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教学“写人要抓住特点”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小练笔:
1、初级挑战:改写自己的人物描写
2、中级挑战:创设情境,将人物放在特定情景中,用文字展现人物特点。
3、高级挑战:经过开学以来的相处,你是否对我有了一定的观察?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种分层训练点燃了学生主动写作的星星之火,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班内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自主生成写作的动机,形成积极的写作心理。
四、有针对性的评价,让改变真正发生
         为了实现有效的写作指导,教师的评价应改变传统作文讲评课整体评、单一,没有针对性评价,而应做到基于学情,针对不同的学生,差异评价,再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训练。
         一方面教师可与采取生生评价、师生共同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多次评价,多次修改,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现写作问题的一个有效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多种反馈方式,发挥不同反馈方式的优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点评。在这一环节我尝试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众朗读,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发现问题和不足。还尝试过让学生互换作文,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与优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习作中某一方面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明确差异与优劣。我还通过带领学生赏析优秀作文,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点评方式。
         正如著名课程评论专家斯坦弗尔比姆所说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顺水推舟,在学生原有作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领悟写作的奥秘。
结语:
         有效的写作指导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在写作方面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教师只有立足学情,把握好教学力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才能让写作教学逐渐趋于有效。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成长,实实在在的浇灌方能唤醒学生心中写作的种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写作中找到乐趣,在写作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写作的天空下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老师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