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张心筑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染艺创作课程是以贵州少数民族染艺技法为基础进行的染艺产品开发创作课程,以设计开发与产品制作为主。课程具有地区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产品设计结合的创新性与特殊性,文章通过对课程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探索更加适合于高职专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
关键词:染艺创作;产品设计;设计教育;课程改革
染艺是贵州少数民族的主要传统工艺之一。贵州地区内染艺技法包含各地区苗族的蜡染、布依族枫香染、扎染工艺、水族豆浆染工艺等。其中苗族蜡染、黄平蜡染、枫香印染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染艺技法都广泛运用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是属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指导。贵州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染艺创作课程,是贵州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基于贵州少数民族染艺技法学习并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的一门产品设计创作课程。该课程具有将地域特色与设计结合的创新性,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也应在符合其课程特点上不断实践研究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方面
目前在市面上与染艺创作相关的教材多为以染艺技法的讲解教学和传统染艺纹样欣赏为主,缺乏染艺相关的设计内容。且教材陈旧、缺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符合设计教学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实施方面
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可参考教学内容较少。授课教师非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在染艺技法掌握不精,教师能够掌握染艺流程但在染料养护与着色稳定性及技法拓展上有所欠缺。教学网络图片资源较少、图片精度不够,教师讲授课程缺乏丰富的图片资源作支撑,学生对产品创意开发程度弱。
(三)学生方面
学生虽能掌握染艺技法,但对设计流程不熟悉,面对设计主题不知如何入手。在设计制作时常运用贵州传统染艺的形式直接嫁接现代产品上,较少考虑染艺技法特性、染艺纹样设计、地域文化背景、审美等多方因素在设计过程中的协调。尤其是学生对地域文化了解较少,只将染艺作为技法看待,在设计中容易丢失技法背后的文化内涵,也难以达到以设计进行文化传承改善传统产业的目的。
二、教改方案与方法
(一)完善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
明确染艺创作课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性质,确定该课程的前置课程《图案设计》、《染艺技法》与后置课程《综合创作》的衔接。以“掌握染艺产品设计制作方法、染艺文创产品开发流程,并进行染艺产品设计与制作。”为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将染艺产品细化分类为:染艺装饰产品、家居产品、生活用品、旅游文创产品四大类,再确定具体类别教学的教学目标与课程任务。在完善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产业的特点与需求’、‘未来设计趋势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二)优化教学模式
1.技法与文化传承两手抓
贵州民间染艺历史悠久、涉及民族众多。贵州少数民族中传承的染艺技法,不仅历经世代传授,同时与染艺相关的起源传说、节日庆典、生活习俗也大多保留至今。正因贵州民间染艺丰富的文化意义,在教学中,传授技法与文化的传承同等重要。同时,文创产品的开发,也应重视产品的文化意义,不仅是对技法挪用,而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与互补。在教学内容中应在案例中涉及贵州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的染艺用品及使用场合、民间传说等方面进行文化内容的补充。
2.传承人进课堂
贵州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传承人是对该技法掌握最为熟练且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的手艺人。将传承人引入课堂,以讲座、工作坊、特聘教师授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技法上的传承。教师需跟班与学生共同学习,以提升教师自身对技法的熟练度。通过传承人进校园和进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及时与传承人沟通解决对技法学习的疑问,通过与传承人交流熟知其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风俗,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社会文化意识。
3.优化教学案例
由于染艺设计产品案例主要来源于网络,且设计品质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案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师所展示的设计案例需具备完整性,所示案例应包含设计形式美、创意、及设计流程。
可从行业、高校相关设计赛事中收集优秀案例,一能保证案例的时效性、了解设计趋势;二能了解案例设计需求、创意、提案及评价标准。在网络收集整理案例的同时重视收集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师指导学生比赛获奖的优秀校本案例。在案例图例收集过程中需要保证图片案例的图像精度不低于1M,尽可能的收集与整理与案例相关的介绍性文字资料。通过优化教学案例,确保学生在染艺创作学习中锻炼对染艺产品形式的审美能力、学习设计流程与创意的提炼,同时通过优秀的教学案例了解染艺设计产品的评价标准。
4.项目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项目式教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与传承人访谈发现在少数民族染艺文化与产业中面临的问题。由于在贵州,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主要以贵州及周边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学生自身或家人也可能是少数民族。也可通过学生以小组形式发现自己的少数民族生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解决的问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思考运用设计解决已发现的问题。经过对问题的调研与分析后,在教师的管理协助下确定小组设计项目,并进行方案的规划,以团队推进设计项目,解决问题。教师在项目式教学中需要严格控制时间节点与项目推进进度。
通过项目式教学,打破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的局限,以团队推进项目让学生成为主导,结合在地少数民族实际问题进行设计项目实施,提高设计效率与成品率。让学生所设计的染艺产品与实际相结合,使设计产品具有明确的功能性。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对设计流程的熟悉程度,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5.设计思维融入教学
“设计思维”最早由美国设计公司IDEO提出,强调“设计思维是分析人和产品的关系,从而推进到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计思维主要分为:共情、定义问题、探索点子、设计原型和测试五个步骤。但在设计思维中,这五个步骤并非线性推进,共情帮助设计团队洞察问题、定位用户、探索点子,而制作产品设计原型后亦可激发新的创意。在产品原型的测试过程中又能重新定义问题,通过测试了解用户的更多需求。将设计思维运用在染艺设计产品开发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对设计产品进行反复测试与成品推进,明白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产品的开发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测试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来完善与建立产品的品牌系统。让学生对自己团队的产品流程与设计思路更清晰,对所设计产品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1.建立多教师评价体系
设计作品的好坏不单以个别教师的标准来决定。为了更客观评价学生的染艺设计作品,除专业教师评价外,可在校内邀请不同专业教师进行评价。在建立多教师评价体系时应以本专业教师评价为主,其他专业教师评价为辅。同时,设计专业教师与非设计专业教师对学生染艺创作产品评价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专业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对产品设计内涵与设计意图、外观美学、功能与价值,以及市场和经济性等四个方面做出评价。在非专业教师进行产品评价时更应重视评价的直觉性,以非专业教师模拟大众市场角度对产品的外观与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多教师的评价,给予学生恰当且详细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在课程后的设计能力发展。
2.以展览、市集建立多元评价方式
通过举办学生染艺作品创作成果展、校园市集或与当地旅游景区联合市集的形式对染艺创作产品进行展示与售卖。学生在展示产品与参观者产生直接交流,亦可设置校内师生线下或线上投票机制获得大众对产品的评价。使学生在将产品投入市场过程中得到最直接的客户反馈,能够推进产品的后续设计与改良。
(四)以赛促教调动师生积极性
每年全国各类设计赛事层出不穷,为了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全国大学生活动月也新增不少与设计相关赛事。各地区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开展的旅游文化产品类设计竞赛也逐渐增加。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设计比赛,能够清晰了解赛事设计要求与规范,为了能在设计中展露头脚,使学生重视设计前期调研流程,更加严谨对待技法与地域文化。参加比赛不仅对学生技法的熟练程度有要求,更促使学生进行创意的思考,对教师在设计流程中创意思维的引导也提出要求。教师也能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通过赛事的评价标准优化对学生设计产品的评价。
设计赛事从赛事发布到结果公布,往往周期较短。能够让师生快速投入精力进入设计状态,且能够让学生对设计流程有完整的实践。学生能够通过比赛横向对比自身设计水平,拓宽眼界。设计比赛的结果,能对学生设计水平有较为专业的评价。学生获奖又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设计积极性。
三、结语
《染艺创作》课程具有自身的地域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应通过课程改革系统解决。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应与时俱进,实时了解市场动向与设计趋势;在教学中推动学生的实践与发展。通过不断反思与探索,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提姆·布朗.设计思考改造世界.[M].台北市.联经出版.2010.9
2.张博雅.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教育观察.[J].艺术与设计.2014(8):174-176
3.蔡瑞林.产品设计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0(1):66-69
4.张毅.手工染艺技法.[M]. 上海华东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11
5.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精粹—蜡染.[M].贵州人民出版社
6.王旭玮.“跨界设计”趋势下的文创设计探索─ 以云贵民族文创设计为例.[J].装饰.2017(0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