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昌龙
惠东县平山第七小学
校园欺凌是个别学生或者他人有意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网络等手段对弱小善良的学生实施欺负、威胁、侮辱、恐吓、甚至勒索以达到对方身体或者心灵受到伤害的行为。校园欺凌事件已经引起社会重视、国家的关注。它是一种恶性事件,与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
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在学校中学习成才,将来为国家社会服务,理当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健全自身的人格。如果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受到他人的欺凌,势必严重影响自身的成长。因为受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采取正确措施,或者得不到关心爱护,他们通常在身心上受到双重的打击和创伤,容易在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甚至使自己的人生走向反面,即使不是直接的受害者,旁观者也会感到恐惧、不安等不良心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校园是一片净土,坚决反对校园欺凌事件,让学校成为孩子的成长乐园。如何预防与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以人为本,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1、学校的一直致力于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教学大楼悬挂着“以人为本,德正行范”几个大字,学校的教育也是一直致力于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孩子们不必感到害怕老师,敢于表达,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得到美的善的熏陶和教育,心灵自然变得高尚。冰心曾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孩子们在友好、关爱和谐的环境里,学会了文明用语、快乐生活,难道这不是一种美?同时,老师以人为本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不是用粗暴的语言批评,而是不断地鼓励,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一点的进步都给予肯定,即使没有进步,也要以期待的心态面对,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魏书生老师就是一位不断鼓励学生进步的人,他总能善于激励学生、启发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因为学生有了自觉性,学生也能够自学自育,又怎么想着去闹事呢?
2、允许学生犯错
有人曾说过,孩子在批评中成长就学会批评,在暴力中成长就学会了暴力,在自信中成长就学会了自信,在关爱中成长就学会了关爱。为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古时候有“孟母三迁”的动人故事,环境不一定是决定作用,但是,一定有影响作用。学生不是圣人,要让他们懂得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人都是在一次次错误或失败中成才的。如果学生学不好,成了学困生,就更加没有信心,进而就对学习无所谓,反而喜欢去挑弄他人,就爱惹事生非,就有可能出现欺凌他人的行为,所以,教师要以人为本,心里真正装着学生,关爱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和创造成才的学习环境,健全他们的人格,无形中就避免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对学生的异常行为保持应有的敏感性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要保持应该有的敏感性。朱校长在各种工作会议上一再要求和强调:对于学生的异常行为,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想到事态的发展,往往危险就在不经意之间……这些要求,在我们的会议笔记本里记得很清楚的。是的,教师在教学生活中保持着一颗心中有学生的爱心,一旦发现孩子们有什么异常举动,就应该意识到事态的发展趋势,我们叫“见微知著”,就要引起重视,而不能视而不见,要想到学生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给予关注。当然,也不是要我们往不好的方面去想,给学生贴标签。
在担任毕业班的几年里,我一直谨记校长的教诲,对于个别学生在学校生活有异常行为举动,我就留心观察,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有一次,刚接到一个六年级新班不久,一个学生告诉我说他看到李欢同学哭着回家,好像被人欺负了。我马上意识到,李欢同学很可能是被人欺负了。于是,第二天早上,我并不急于找李欢同学了解,而是先观察一下他。下课时故作请他帮我带教具回办公室,我先问他学习情况,问他在课堂上的听课情况,我再重复讲解课上的内容,给予一定的关怀,为解决“问题”作铺垫。我问起他哭的事,起初他并不配合,一脸的无奈,好像秉持沉默是金的哲理。多年与学生接触的经验告诉我:这里边一定有“故事”。于是,我想办法打开他的心扉。我以我自己的故事为决口,告诉他,孩童时期,我也有和他一样的经历,被人欺负后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怕老师会批评自己的幼稚想法,后来我还是向老师说明了情况,采取正确的途径,老师反而帮助了我,让我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去面对人生的困难,正因为有了一颗善心才成为老师,体验着教书育人的精彩人生故事。“如果面对别人的欺凌采取沉默,只会助长他人对你的要求,而如果采取以暴制暴,会让人丧失道德和失去人性,就有可能把事情往恶性方向发展……”我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了很多。人心是肉长的,经过了解,他在四年级时“借”了万皓的十块钱,一直没有还回给他,由于万皓同学家境比较宽裕,经常请李欢同学吃零食,到了六年级分了班,他们没有在一起了,却经常闹矛盾,因为李欢没有零花钱,而且父母做鞋厂,几乎每天晚上十二点回家,没有怎么关心孩子。万皓同学掌握了这一点,就说要叫他“大哥”打李欢。
后来我了继续了解,事实上万皓同学只是说说而已,但是,人都有自尊吧,李欢同学不愿意告诉老师这些事,觉得不好意思说出口,所以才有后来的矛盾。当时我问李欢同学:“如果万皓同学再向你要钱,你会怎么做?”他说想去偷点家人的钱还给万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如果人遇到他人欺凌,而不择手段,那后果会是什么样呢?一定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甚至会毁掉人生。后来我和杨老师、万皓的班主任一起,认真教育了他们,他们当老师的面答应要重归于好,不再做傻事。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师面对学生的一点情绪变化,可能是小事,但是,这小事的背后可能是大事,对于学生的一些异常举动,教师应当保持敏感性,要对一些学生可能会发生的“恶”事反应迅速,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教育引导,绝不能出现流血事件。对于这些事而不是批评,有些老师先是批评,而且说的话很难听,试想,谁愿意受批评呢?心理学告诉我们:越是尽想干些“坏”事的人,越是不愿意听别人的批评,越有人批评,反而越气愤,进而做出令人费解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到了六年级,学习压力大,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就总想“找事”,而吉隆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不良的风气容易使学生受到影响,面对这些,学校一定要提前做好预防,正所谓未雨绸缪,不能等到事情发生了才亡羊补牢。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者一定要有超前的教育理念,并做好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进行应对,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而如果一旦事件的发生,也要有应对措施。
三、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有效措施
1、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时,教师一定要先了解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并且要处理及时。
一切皆有因果,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教师不可用生硬冰冷的语言相向,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生即使做得不对,教师也不可用粗暴的语言冷嘲热讽,或指桑骂槐,用言语中伤肇事者只会激起学生的仇恨。教师应该以事情产生的危害性质和后果让欺凌者懂得轻重,并接受改正。
曾经有一位女学生周婧在家里用她妈妈的手机上网与同学聊微信,聊着聊着他们竟然互相对骂,还恐吓对方,对方家长在电话中气势汹汹地告诉何老师,也告诉了我。我把事情的原委了解清楚后,教育了双方。在教育学生时,我并没有批评她们,而是让她们将心比心,结合故事案例教育,让她们懂得,在网络上,也不能随意恐吓他人,这是属于校园欺凌事件,是非常严重的,要负相应的法律法规责任,她们在我们的耐心教育下,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也当面表示改正,后来,她们也没有再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我们发现,一些欺凌事件是发生在熟悉的同学之间,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今天相处得很好,可是,明天就不一定,往往在一些小群体中,有一个人强出头,就会有人跟风,会使小小的矛盾趋于上升。如果我们班主任老师处理不够及时,就有可能会酿成更大的校园欺凌事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当发现学生之间一旦有什么矛盾的时候,教师要处理及时,反应迅速,并且处置不能失衡,让学生心服。
2、学校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教育。
让学生知道校园欺凌包括校内外,不单纯属于校园内发生的,是身体上的损伤、心灵上的受害,如恐吓、用粗暴的语言伤人,或者利用网络平台攻击他人的人身受到伤害的,只要有涉及到学生的,都是校园欺凌,要让学生知道,不管是谁,一旦对他人受到伤害都是触犯了法律法规,是要负相应的法律法规责任的。因为,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心上受到双重的打击和创伤,并且容易在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即使不是直接的受害者,旁人也会感到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
3、请法警或者公益人员给学生宣传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教育,给出相应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事件的后果是怎样的,也是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的一个途径,让学生感受珍惜他人和自己生命的意义。
四、预防与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一些思考
1、家庭教育应该得到重视。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庭。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方面,家庭教育始终是一个难题,需要整个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观念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个别孩子因为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的爱,性格变得古怪,这样的孩子要么喜欢欺负别人,要么被人欺负。六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初中,他们在身体、性格等方面会发生变化,而个别家长并未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期就出现了所谓的叛逆期,实际上这种人为的叛逆期完全可以避免的,这就取决于孩子是否有一个健全的家庭或优良的生活环境。学生陈证存的家长就分享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他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都没有叛逆期,因为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花了许多精力,不断地学习,通过转化孩子的不良习气,让孩子懂得负责。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为了孩子,父母要懂得取舍,分得出轻重,而不是一味地挣钱,总想以钱解决问题。
2、树立远大的志向。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且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进,终可成功。一个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立下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做一个有伟大、美好和无私梦想的人,自然就会与人和睦相处,且乐于助人。孟子说,一个专心学习的人,自然就学有所成,而不专心学习的人,心思都放在了其它方面,哪能成事呢?一个人为什么会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呢?除了心性不好外,就是一些多余的时间不知道干什么,因而就会想着“找茬”,如果有远大的志向,转化心中的坏习气,充满正义,专心向学,也就无形中避免了一切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事件要落实在教育工作者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老师和全社会共同关爱学生,为学生成长营造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远离校园欺凌,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确保祖国的花朵拥有璀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