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彭春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9期   作者:沈碧雯
[导读] 张彭春的戏剧研究从八十年代开始至今

         沈碧雯
         青岛大学 山东青岛 邮编266000
         摘要:张彭春的戏剧研究从八十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研究过程,本文从总体研究和分期文献两方面对张彭春戏剧研究作一个系统的文献综述,以期理清其戏剧研究的脉络。
         关键词:张彭春;戏剧;文献
总体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话剧界知道“张彭春”这个名字的,大约只有曹禺、田汉等极少几个人。新中国成立后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知道张彭春的人虽然有所增加,但不少人都听到说他是曹禺的老师,关于他对中国话剧的其他作用与贡献,仍然所知不多。
         在建国后相当长时间内,人们对于张彭春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直到1982年,南京马平(马明)经过多年辛劳调研,写出了一篇题为《张彭春与中国现代话剧》的两万余字长文,相当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戏剧活动。仅是在京剧界,由于张彭春于1930年和1935年两度担任梅兰芳访美和访苏的演出总导演、顾问,他在京剧方面的学识深受梅的敬重,因而了解他的人比话剧更多些。像是黄殿祺的《张彭春同梅兰芳赴美访苏盛况》、谢柏梁的《张彭春的京剧评论与国际传播》等文献也记录了这一史实。
         1984年和1993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两本《南开话剧运动史料》,其中收有张彭春在南开话剧活动中的许多珍贵史料。199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又出版了由黄殿祺主编的多人问及《话剧在北方的奠基人之一——张彭春》,收集了到20世纪末所有的张彭春著作、论文以及他的许多同事、学生和亲友回忆他的文章。可以说,他的戏剧形象和光彩已经相当清晰了。2007年在祝贺中国话剧百年诞辰时,黄殿祺又再版了《话剧在北方的奠基人之一——张彭春》,然而,这些书印数很少,流传不广。
         对于张彭春生平的研究,有四个主要来源。其中,提供最为详细材料的是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由崔国良和崔红编的《张彭春论教育与戏剧艺术》一书,该书附录中“张彭春年谱”载于第615-710页,由崔国良编撰。这是一份最为详尽的年谱。第二个来源是由张彭春的女儿张新月和女婿郑师拙编辑的《张彭春生平及著作》,该书提供了张彭春的中、英文两种文字的生平,但与前面提到的那本相比,该书中的生平较为简单些,也不如前书详尽。第三个来源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萨姆纳尼·突维斯(Sumner Twiss)教授,他在2009年撰文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将儒家对《世界人权宣言》的贡献做过专门的论述,并作为专门论述《“9·11”事件之后的世界宗教》一书的第14章内容,该文第一部分就是对张彭春的生平背景的介绍,该介绍共有5段文字,前4段介绍了张彭春所接受的教育背景、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主要论著和外交生涯,最后是一个过渡段。第四个来源是中国人民大学卢建平教授等曾经发表在2003年第6期《人权》杂志上的“中国代表张彭春与《世界人权宣言》”,他们后来又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类似的一篇文章,简单介绍了张彭春的生平。当今的青年话剧工作者中,能够深切认识并研究他的人,仍然不是很多。笔者认为在各大院校校园活跃的爱好戏剧的师生们应该更多地认识这位——应该称之为校园戏剧宗师的张彭春。近年来,我国话剧界也对当年以张彭春为核心的南开话剧运动给予高度评价。
文献分期研究
         就相关研究文献来讲,张彭春相关戏剧活动的研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这一时期的论文及专著主要是黄殿祺与龙飞的相关论文与专著,以及《曹禺传》中田本相对于张彭春与曹禺师徒关系的涉及。

像黄殿祺所说:“确实,就外因而言,戏剧启蒙教师张彭春的引导对曹禺戏剧才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张彭春的启蒙和指导就没有曹禺的艺术。”就算有龙飞《南开话剧与第一导张彭春》、黄佐临《北方话剧的奠基人张彭春》、田本相《中国现代话剧的先行者张彭春》这样的论文文献,但基本还是对其生平的介绍。对其话剧研究部分带过,而且就像前文提及黄殿祺的《话剧在北方的奠基人之一——张彭春》一书一样,影响面并不是太宽。马明的相关论文的境况也是一样。
         另外这一时期的研究还集中在南开话剧运动的研究上,像前文也提及了南开大学1984和1993年出版的《南开话剧运动史料》(1909——1922)和《南开话剧运动史料》(1923——1949),南开话剧运动相关文献还有夏家善、崔国良、李丽中主编的《南开话剧运动初探》和《南开话剧运动再探》,马平(明)的《南开话剧运动的前史后话》等。西方话剧观念在南开校园中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受欢迎的过程,而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作品《新村正》的诞生足以说明南开早期话剧的意义所在。
         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出版了《中国话剧先行者——张伯苓|张彭春》,收集了上世纪末与到2009年为止的较有代表性的论文。黄殿祺也出版了《话剧在北方的奠基人之一——张彭春》,收集了其剧作、译作和戏剧艺术论文。张彭春的个人研究似乎进入了正轨。这些专著像上世纪末的文献一样,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关于张彭春以及南开新剧团在戏剧史中的位置问题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周恩来在1955年同曹禺、冰心、凤子等人的一次聚会时,语重心长地要曹禺转告中国剧协要重视南开新剧团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性。周云龙的《“南国”尺度下的“话剧史”叙事》提出,这些新型知识分子(指张彭春、田汉等)在建构他们各自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想的时候,虽然想象的方式存在着歧异,但总体上而言,他们彼此之间也都能够意识到彼此属于一个更大的共同体。
         21世纪至今,张彭春的研究范围有所扩大,不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其生平的简单论述,而是着眼于其戏剧活动。如第一个十年的研究者陈元峰在后两个十年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于2004年发表了《张彭春的戏剧美学思想》,2013年发表了《话剧导演“第一人”——张彭春早期话剧导演活动研究》、《张彭春早期话剧创作初探》,2019年发表了《张彭春与中国话剧现代化》.近期的张彭春研究也继续响应上一个十年对现代化的反思,如前文提到的《张彭春与中国话剧现代化》,崔国良的《张彭春: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引领者与国际化的推介者》等都是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张彭春戏剧活动研究这块的研究属于一种碎片化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所以也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刘厚生说:“张彭春已经离开我们很久很远了,当今的青年戏剧工作者和校园中的戏剧爱好者不知道不了解他,似乎不碍大局地球照样在转。但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应忘却先贤前辈。他们当年艰苦跋涉,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路来,他们的手印和足迹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特别觉得在校园戏剧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以张彭春为代表的南开新剧团的经验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献]
[1]《南开话剧运动史料》(1909——1922),夏家善等,南开?学出版社,1984 年版
[2]《中国现代戏剧史稿》,陈?尘、董健,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年版
[3]《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第 1 卷,刘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年版
[4]《南开话剧史料丛编》(编演纪事卷)崔国良,南开?学出版社,2009 年版
[5]《南开话剧史料丛编》(剧论卷)崔国良,南开?学出版社,2009 年版
[6]《南开话剧史料丛编》(剧本卷)崔国良,南开?学出版社,2009 年版

作者简介:
沈碧雯,女,汉族,山东潍坊,出生于1995年9月,硕士,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