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市 100191
摘 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配额制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典型特征,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联系密切。本文将重点剖析高校招生配额制及其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并从多角度提出改革建设配额制的方法,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关键词:高校招生;配额制;高等教育公平
一、配额制
配额意为分配数额,最初起源于经济贸易领域,指当某种分配行为存在多个对象并且相应资源有限时分别加之于每一对象的数量控制[1]。从国家视角看,配额包含配给的意思,通常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社会发展目标而对某种特殊资源采取的一种管理策略,也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满足多数人的需求而对各方不同利益进行平衡。[2]
我国配额制的初步确立是在195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规定指出:“本年度高等学校招生,由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的联合或统一招生,并允许各校自行招生,各校招生名额由大行政区负责审核。”[3]一直至今,我国高校招生都承袭区域配额制。
二、高等教育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目前,我国探讨教育公平的三个阶段分别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指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在我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度追求效率至上的原则使得人们开始争夺稀缺的教育资源,从而在公平性上凸显了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以及阶层差异等;过程公平指许多因素限制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平性,例如弱势群体、经济困难群体等,他们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是否被公平对待,他们的权利是否被侵犯是否公平地享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资助政策,他们受教育的质量有没有被忽视。[4]结果公平则是指在经过高等教育后的就业被社会所接纳的机会是否公平。名牌情节、学校歧视等在如今的就业过程中屡见不鲜,结果不公平的问题一直存在。
三、配额制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高校招生的配额制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发展具有正、负向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配额制对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正向作用
(1)保障教育平等权
公平是考试招生制度来已存在的基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考试招生形势平等的基本要求。[1]以区域划分为基础的配额制破解了当前高校招生所面临的各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一的问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教育平等权。
(2)利于实现全面协调的社会发展
高考招生制度作为一种受制并服务于社会、政治的教育考试制度,实施以地区为划分的配额制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发展差异,提升落后边远地区的学生的积极性,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二)配额制对高等教育公平性的负向作用
(1)高考价值降低
高考作为在全国内选拔人才的重要措施,如果实行以地区划分、即以省作为单位的考试,大大缩小了竞争范围,统一考试的价值与意义降低,高考不再是和全国的人比较,而是和一个省的人一较高低的战场。
(2)招生本地化
招生本地化是指重点大学可以轻易地将大量招生指标留在本地以满足地方需要,由于我国重点大学多集中分布于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这一做法无疑加剧了招生领域的不平等现象。
(3)各省基础教育水平分化
针对于全国范围各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来讲,配额制放任了各省基础教育水平的分化,使各省市之间形成水平的差异。
(4)“高考移民”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但又享受国家政策扶植的省份西部边远省份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移民”现象,一些高考大省如山东、河南等地区家长利用一些中介运作,迁移子女户口,以考上更好的大学。
高考移民严重破坏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对被移民地区的考生不公,无视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侵犯了当地考生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
(三)效率与公平:配额制影响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根源
效率与公平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无法绕开的矛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对矛盾都会抑制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将效率摆在突出的位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得高校招生制度形成配额制。一方面,高校教育的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高校为了追求“业绩”,招生本地化倾向明显;与此同时,在追求“业绩”的同时大大拉大了城乡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出现了“农村教育看不到城市教育发展的背影”的现象。
四、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的途径
(一)高校招生制度与政策完善
(1)改革现有制度
在公平与效率的抗衡中,配额制代表“公平”,竞争制代表“效率”,在二者之间做出折中,才能兼顾。
首先,可以采取次级配额制。次级配额制是指将所有地区等级较高大学的名额集中起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招生,而将其等级较低大学的名额仍然留给该地区。此处的次级配额制是指等级最高的一本大学的名额由全国考生来竞争,而其余二、三本、专科名额仍作为次级配额由各地区自行招生[5]。
(2)建立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听证制度
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听证制度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政府、高校、地方招生部门、考生、家长、领域专家)都具有话语权,在获得听证会的认可的同时,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制定出高校招生名额,再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二)调整社会宏观政策
(1)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西部以及偏远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教育资金投入小,基础薄弱。加强西部以及偏远地区的经济实力,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能吸引更多高校落地。
(2)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国家应依据高校布局、生源结构、毕业生取向等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西部以及偏远地区的的经济投入,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3)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为防止频发“高考移民”事件,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来保证高考得以公平的实施与运行。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的合理化、科学化与公平性。
(三)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
(1)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与偏远地区倾斜
师资资源、教育硬件设施等要向西部与偏远地区倾斜。中央与地方教育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东部地区的优质高校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扶植中西部高校办学,逐步实现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辐射。
(2)走高校特色之路
在经济支持、政策扶持以外,西部以及偏远高校更应该挖掘自身的资源。发展特色学科,利于自身资源吸引更多的师资入驻,走高校特色之路。
五、总结
本文梳理了高校招生的配额制含义以及我国高校招生配额制的变迁,分析配额制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挖掘其背后的成因,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途径。
效率与公平问题始终是高等教育实现公平中最大的难题。未来从根本上改革高校招生配额制,让配额制回归其本义,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真正的公平。
参考文献
[1]秦前红,徐亦鹏.配额与平等——评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J].法学评论,2010,28(03):12-18.
[2]刘焕然.高校招生配额制与高等教育公平——历史检视与现实省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2):39-46.
[3]教育部.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假招考新生的规定[N].人民日报,1950-05-29
[4]姜星海,孙瑀锶.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4):119-124.
[5]李小龙,谭静,徐升艳.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路径:竞争和配额的折衷[J].经济研究,2014,49(02):15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