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思政力量,塑家国情怀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9期   作者:刘杰
[导读] 疫情延期开学返校后,市思政巡讲活动进课堂,

         刘杰
         威海市鲸园小学  264200
         疫情延期开学返校后,市思政巡讲活动进课堂,班会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区教研中心林老师的思政微课《同心站“疫”,无畏担当》。虽然在假期里,自己已经看过多次,但是再次和学生们一起观看,我还是不禁热血沸腾,好几次潸然泪下。
         在本次微课播放之前,我给孩子提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担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担当就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我们学生的担当就是学习。”“学习不仅仅是眼前的事情,它关系着无穷的远方;学习不仅仅是现在的事情,它关系着无尽的未来……”一年级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没有那么强,但是却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着对这几句铿锵有力的话语的理解。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古代的读书人,和一般人不一样,首先表现在一种“身无半分,但是心忧天下”的情怀,他们崇尚通过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就要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人。
         其实每次看到大街上的宣传语:“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我总是不禁感慨一番。这短短的三句话,把国家,民族,和我们人民最好的状态描述了出来。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真的缺少一些信仰。从小了说,是个人的理想和信念,往大了说,是对祖国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而作为教师,我们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我们教育的结果不是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在学生接受教育之后,是否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理想、更有责任感,更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未知世界的难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探索着,怎样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怎么把这种家国情怀进行传递。所以,我也时常把生活中的小事,时政新闻搬进课堂,用“唠一唠”的方式,向同学们传递家国情。
         
         “不是我扔的!”
    平时,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保护环境,但是好多同学对此都比较的漠然,“不是我扔的”往往就是他们的第一反应。反观近些年社会冷漠现象更加严重化,光天化日下歹徒行凶作恶,无辜者被活活打死,旁观者视若无睹、小悦悦事件7分钟内18个路人视而不见才酿成了最后的悲剧……一次次社会冷漠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张纸片的背后,反应出的却是社会冷漠现象对我们青少年悄无声息的侵蚀和吞噬。
         所以,我就结合令人心痛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跟孩子们讲,虽然历史不可假设,我们对于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也不能评判。但是我们可以想想公交车上的其他乘客,如果当时去劝阻一下,情况是否可能会有所改观?当我们对我们身边的人多一点关爱与宽容,是不是就能避免悲剧的产生?当冷漠在我们中间,在社会上成为了一种习惯,最终受伤害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除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漠然,撒谎,偷拿别人的东西这类“不诚信事件”,也时常在班级发生。

我会用“外卖黑作坊”,“药水泡葱事件”的真实事例告诉孩子们:“诚信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基,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最起码的处事准则,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了诚信,我们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得不到安全的保障,危害会让我们防不胜防。”
         
         “我必须得去!”
         教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的杨小嘉同学,在作文中讲述了发生在学校附近的“抢救老奶奶”事件。当得知冲在最前面的是我们班小嘉的爸爸时,孩子们都不自觉给了孩子最热烈的掌声。我借机问孩子:“你有没有问过爸爸,爸爸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他自豪地,掷地有声地重复着爸爸说的话:“总得有人冲上去,而我作为一名军人,必须得去”。“必须得去”,多么平实的语言,这是一个普通人对这个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这节难忘的作文课,一直印在我心里,我相信,对学生们来说,这节作文课也一定意义非凡,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
         在我们生活中,用“我必须得去!”这一信条要求自己的人又岂在少数?
    威海是有名的“雪窝”,但是不管当天夜里下多大的雪,第二天早上,主干道上总是被清理的干干净净,这是属于威海人特有的幸福与安全感。所以,当大雪天到来,我会给孩子们放一段“超级演说家”中许吉如的演说:“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是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他们是边疆战士、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为了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在不懈努力!烈日下坚守在岗位上的交警叔叔,大雪天彻夜不眠的环卫工人,创城活动中那一抹又一抹的“中国红”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责任与担当……而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享受这份安定与幸福。心怀感恩,践行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真相是不可毁灭的!”
    国家公祭日,学校集体播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影片的观看,会带给我们直观的感受,不用我赘述什么。看完影片后,我把跟孩子探讨的话题放在了功成名就后选择自杀的张纯如的身上。残酷的史实与骚扰报复致使张纯如精神崩溃,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为什么自己经受煎熬与折磨,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要去完成《南京大屠杀》的创作”?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是为了我们的国家,让更多人知道真相!”“是为了我们死去的30万同胞”……是的,这也是一种责任感。 “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的这个念头,这种对真相的坚守,这是更大意义上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我们培养的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让孩子具备这种家国情怀,我们教师本身就要有胸怀未来的心。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的工作是琐碎的,甚至在焦头烂额之中时,感觉自己是卑微的,无力的。但是,一个学生如果能遇到一个老师,因为他的一点努力,产生了一点好的影响,这就是这个人的人生幸事。一个好老师,是一个学校的骄傲,再往大里说,好的老师,支撑起的是民族的希望。
         家国情怀,初心不改,永远记住我们教育的目的。扬思政力量,塑家国情怀,课堂上,不要忘记和孩子们多多“唠唠家国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