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军
四川省西昌市七中 6150031
“移情”即“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这一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运用得非常多。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等等,可谓俯拾皆是。当诗人带着浓厚的主观情感去观察事物时,往往在外物上投射了自己的情绪,使“物”与“我”融为一体,这样的好处是不将客观外物和诗人自我之间形成情感对流,使感情表达更加曲折含蓄。但“移情”这一手法到底属于“修辞”还是属于“表达手法”的争论颇多,甚至于许多语文老师在诗歌鉴赏中将“移情”这一手法等同于“拟人”修辞。我认为“移情”还是一种创作手法,更应归为“想象”这一表现手法,不应简单等同于修辞手法或是借景抒情。
一、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诗人往往借助想象创作出“既处于情理之外,又存乎情理之中的意象。”去使读者得到审美的愉悦。想象是包括创作主体的想象和审美主体的想象,而二者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同样是评估一首诗歌艺术意境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将借物抒情、拟人、和移情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会发现三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没有直接表现出抒情主体,但读者都可以通过诗歌在心目中存在的隐性角色,达到“以我观物”的再创造,三者都属于作者的想象思维。这种想象思维体现了诗人对创作主体(诗人自己)的一种情感转移。当他觉得自己的的情感无法直抒胸臆时,便要寻找一个载体婉转的去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情,此时诗人都是孤独的自我,眼前的万物都成了他可以倾诉的对象“山可含情,水可含笑,花可带愁,云可哭泣。”在诗人的想象中万物都成为他最好的朋友这种创作方式恰恰是“想象”的直接表现。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表达了羁旅孤客共同的体验,明月成为了诗人倾诉的对象,明月可唤起诗人愁思,也唤起了千万羁旅孤客的共同情感。明月本无情,但诗人想象中是“移情”、“拟人”也好,是“借景抒情”也好,都是通过想象完成的。又如苏轼的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正是李白诗歌中得到的想象体验吗?
正如大胆丰富的想象可以界定为修辞手法的“夸张”一样,“拟人”手法和“移情”手法都可以界定为“想象”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
因此在诗歌鉴赏题目的考察中,不妨让题目更为灵活,如赏析全诗或某句的艺术特色,不要单纯的考表现手法、修辞等,让学生出现捉摸不透、无法下笔的情况。
二、“移情”一词拓展开为“移情于物”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寓于某一物上。例如,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诗中,借香草、美人这两个意象,委婉含蓄的表达出自己年华已逝,君主已老仍不重用自己的忧虑,诗人移情于香草、美人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诗句中“草木零落,美人迟暮”都属于自然现象,在它们身上找不到拟人这一修辞的影子,自然“移情”与“拟人”就区分开了。而杜甫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可溅泪,鸟可惊心,从修辞上当然属于拟人,但如果用移情去理解,诗人自己看到动乱的时局痛苦万分,感到花在为自己流泪,鸟儿为人民的流离而惊心,这就是“移情”。当我们的学生还在苦苦为这两者找区别时,不妨都把它大胆的归为想象这一手法的运用。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解决“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一诗中到底是拟人还是移情的问题了。“断魂”一词为拟人,但“如知”肯定是诗人的想象。当二者重叠时,赏析时不妨定为想象的运用。
三、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移我管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意义在于明明写甲的情感却偏偏转移到乙的身上,从这一点而言属于一种写作方式,非常类于借物抒情,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中“冷”“无声”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反过来自然的体现出诗人的冷寂心情。“寒蝉凄切”“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名句亦是如此。问题是引起诸多争议的在于“拟人”和“移情”在定义上有很多重叠之处,这也是许多老师要讲“拟人”而刻意回避“移情”的原因。两者的目的都是要使无生命的东西生命化,使创作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两者都属于作者的想象思维,只不过“移情”是移人情及事物,拟人是将物当人写。我们比较一下,牛希济《生查子》中“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宋苏舜钦的《初晴游沧浪亭》“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前诗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眼泪,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是移情,后诗用“娇”“弄”拟人手法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景象。两者共通的想象思维得到了极大的表现,既想象了红豆为泪,又在时间和空间上想象了天气的阴晴,所以在做此类题目中,定位为“想象”手法是比较稳妥的。
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诗词讲究意境,用词精炼,老师在教学中学会抓住关键,联系贯通,适当对学生引导、点拨。学生对某些知识有时会满足于一知半解,教师在重点处给予指点,突出关键。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当然,从高考而言,诗歌鉴赏很少涉及“移情”手法的使用,正是要避免上述问题的存疑,教师要把握“当点则点”的原则。教要有法,但教无定法,不要拘泥于某个问题,要视情况而定,否则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是“教师指指点点,学生累得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