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晶
黑龙江省克东县第一中学164800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剧本通过对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的揭露,以撼动人心的悲剧力量,震动了人们的心灵。巴金曾说过:“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喜欢《雷雨》,《雷雨》使我流过四次泪,从没有一个戏像这样地把我感动过。”可见《雷雨》是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的,是以其强大的悲剧力量撼动读者的。它的魅力经久不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与观众。
蘩漪是《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她聪明、美丽、狂热、任性,渴望自由,追求爱情,但又深受种种压制和精神折磨。这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资产阶级女性在那个时代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蘩漪这个人的人物形象。
第一方面,蘩漪的思想性格充满着“极端”与“矛盾”。“‘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剧情的调整多半以它们为转移。”在这种氛围中,蘩漪最显得调和。主要表现在: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她的生命中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蘩漪接受的是西方先进的思想,有着个性解放的渴望,有着爱情自由的理想;但她被周朴园欺骗结婚后,受到周朴园的严酷地精神压制;周萍出现之后,蘩漪的天空出现了曙光,她疯狂地爱着周萍,以为追求到了自由的爱情和可以依靠的男人。可是,四风的出现使他们的命运发生了灾难性的转变,周萍爱上了单纯、美丽的四风,但她不能容忍周萍的背叛,她要反抗、报复。第四幕中,她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周家隐秘的事实与罪恶,使该死的人和不该死的人一起走向了毁灭。她对周萍的情感彻彻底底地由爱而生成了恨。
第二方面,蘩漪性格的复杂性还有其另一面,即她的反抗性底下常常是无奈的脆弱和盲目的挣扎。她虽然是周朴园的妻子,但精神上是贫穷的,受奴役的。作者在文中写道:“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但眉宇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十八年的囚笼似的生活,消蚀了她的青春、自由、个性和理想。她身为周朴园的妻子却得不到丈夫的温情和关怀,反而被当成病人来医治,甚至当作疯子来管束。在第一幕中,周朴园当着孩子和仆人的面命令她吃药,并且说:“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蘩漪不想服从周朴园的专制,她反抗道:“我不愿喝这种苦东西”,“我不想喝”,“哦,不!我喝不下!”然而周朴园却严厉地命令儿子们跪下劝他们的母亲喝下去,最终她痛苦地屈服了。蘩漪就是在这种残酷的精神折磨之下无力地挣扎着,像其他封建婚姻制度下被摧残的妇女一样走向了毁灭。她的第一次生命结束了。但是周萍的出现给了她再次生的希望,她又活过来了,她把自己整个地给了周萍,可是周萍却抛弃了她,她的世界昏暗了,她的第二次生命因此也陨落了。
蘩漪的命运是悲惨的,那么到底谁是命运的操纵者呢?究其社会原因,第一,她与周朴园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她的悲剧是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造成的。周公馆就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没有半点人的自由,无奈这个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去吞噬人的自由、扼杀人的心灵。第二,蘩漪追求个性解放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历史必然性。蘩漪认为周萍是自己自由的天空,只有找到可以依附的男人或是爱情,就可以获得解放;殊不知,她非但没有逃脱周朴园的牢笼反而又落入了周萍的樊篱。女性的反抗和追求只有真正立足于独立自强的立场上,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所以她应该向娜拉学习出走,挣脱封建婚姻制度以及妇女从属于男人的枷锁;向简·爱学习经济上的独立、地位上的平等、人格上的尊严。
第三方面,蘩漪这个人物形象的魅力还应在于它深刻的思想性。每一个艺术形象都包含一定的思想意义,都能给人以审美艺术教育。有人评论蘩漪的可爱不在她的“可爱”处,而在于她的“不可爱”处。然而笔者认为她的魅惑性恰恰在于她的“可爱”处与“不可爱”处,因为蘩漪的形象意义远大于剧本内容。
其一,她的“可爱”之处就是最“雷雨”的性格。在这个家庭中给周朴园最有力的打击的,常常是蘩漪,是她每每让他当众出丑,是她常常无情地撕下这位“体面”的一家之主那虚伪的面纱。在第四幕结尾,她在周萍与四凤出走时喊周朴园出来时,她“雷雨”般性格终于爆发了。她当着众人的面,无情的撕开了周朴园的仁慈的外衣,剥开了他虚假的道德面具;她就像一道闪电,把周朴园竭力维护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封建专制家庭劈得粉碎。我们高兴地看到她毁灭了这个罪恶的家庭,但令我们痛心的是她也毁灭了自己。她的悲剧不能不令我们同情与深思,到底还有多少如蘩漪一样不幸的妇女在黑暗的魔窟中与魔鬼进行着必死的搏斗。她也让我们看到了“困兽”搏斗的勇气和胆量,她是值得人们尊敬和赞美的。
其二,从传统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蘩漪“不可爱”。她不是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与丈夫的前妻之子发生乱伦关系,这是文明的倒退。但究其根源,到底是封建社会的罪恶,是封建礼教伸出了魔爪扼住了她的喉咙,是人性被扭曲的折射。她不甘心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甘心于命运的摆布,她要追求自由的爱情,即使这种爱情是畸形的变态的。她身上还有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比如她的自私和不理智。为了挽回与周萍的爱情,她竟然去鼓励自己的儿子去追求四风,怂恿他去阻止四风与周萍的逃奔,这一切完全出于作为女人的自私,而不是作为母亲的自私。所以作为知识女性,她没有真正地觉醒。
总之,蘩漪这一形象的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激起了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地思考,启发女性重新探索解放的道路。
蘩漪,以她绚丽的形象、最“雷雨”的性格成为剧本的灵魂,在她的身上折射出了“五四”以来女性反抗人性压抑,不畏强权、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光彩,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崇高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