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娟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重庆南岸 400000
摘要 由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拍摄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于2020年1月15日上线播出后,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2。总导演秦博采用分集导演蹲守拍摄的方式,将镜头对准了人生中的那些第一次,撷取了12个对每个中国人都意义重大的人生场景。本文将从图鉴一生的创作手法、珠联璧合的文案创作、真实共鸣的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其成功之处。
关键词:《人生第一次》,创作手法,文案创作,情感表达
《人生第一次》在选题上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12集每一集都记录了人生新的节点。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贯穿于出生、上学、成家、立业、养老等人生的五个重要阶段。从空间维度上看,分布于医院、学校、军队、房产中介、村庄、工厂、老年大学等人生的不同场景。这些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故事背后却是无数中国人的真实写照和生活缩影,这部纪录片可堪称为一幅“人生全景图”。
(一)图鉴一生的创作手法
《人生第一次》囊括了人一生中必然经历的事迹,记录着中国人最真实最淳朴的生活。每一集都会邀请一位故事讲述人,包括总导演秦博等在内的十二位明星,他们用深情又克制的言语,配上优质感人的音乐,开启了一段人生讲述之旅,向观众传递着一个又一个舒缓悠长的国民故事。
在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初获新生的婴儿在手术室里啼哭,初为人父人母的期待与紧张,牙牙学语的幼儿,新生入园上演的催泪大戏,步入婚礼殿堂的新婚男女,开始军旅生涯时新兵们的不舍与不适,与病痛做斗争的癌症患者,身残志坚的残障人士们背后的工作,对世间充满留恋的耄耋老人等,这十二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第一次,串联出一副连环画式的生命剪影。
影片运用“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通过对单独个体的记录与阐述,将整个人生这一偌大的话题慢慢拆解开,使得每个藏于个体背后,努力生活的国人“群像”在点点滴滴的碎片场景中被拼接了起来。《人生第一次》这部纪录片以个案折射整体,以细微处洞见生活观,是一本有温度有情怀的“国民人生图鉴”。
(二)珠联璧合的文案创作
片子中故事讲述者精心雕琢的文案,被记录者平凡真挚的语言,简洁凝练的解说词,加以辅助的提示字幕,几者相辅相成,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多种情感所带来的冲击体验,有时激动不已,有时欢乐不止,有时感动不断,有时悲伤不啻。
在《出生》这一集中,故事讲述人涂松岩讲述道:“在见到你之前,我已经爱上你了”。一声啼哭,几声欢笑,生命之门由此推开。《上学》中这样描述童年,“童年,是梦中的真,在真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成长》一集中,诗歌是大山里孩子一种寄托情感、承载思念的符号。年少的庆云独自一人在家,她给母亲写了一首诗《孩子》,“小鸟是大鸟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这首诗让分隔两地的母女敞开心扉,诉说衷肠。
走心的文案,升华作品的内涵,催人泪下,感动之外还能让人感受到温暖、态度,使人充满希望和光明,更能在每一段文字中看到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力量和故事。
(三)真实共鸣的情感表达
人文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主,记录人为载体来展现人性的伟大,通过片中真实的人物故事,投射现实、观照自身,寻求命运的共鸣和精神的鼓舞,引发大家对这一话题、这一现象的思考。
在《退休》、《养老》、《告别》篇里,那些让人泪目的场景往往却是生活中看似很平淡很不起眼的小事,彼此搀扶、携手蹒跚的身影,病床前十年如一日的温柔守候,为了不让对方遗忘自己的拼命努力,这些岁月静好的日子却让人难以隐藏心中的丝丝伤感。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老巢爷爷已经两个多月没有见到老伴了,他担心老伴把自己忘记,采用了“云录制”的方式给老伴写信,字字思念,句句感人,最后一句话:“在人生的终点,愿奉献上我的身体,平淡而有意义,此生安矣”。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即使平淡却充满意义,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期盼的样子。
《人生第一次》用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细腻手法,真实展现了生活原本的面貌,观众看完之后仿佛置身于其中,以虚拟参与者的身份感受到了片中人物的悲伤、快乐、离别、不舍……这部纪录片就如一面镜子,照射的是他们,其实反射的是我们自己,看完这12集似乎自己也经历了人生这一完整的过程,在他们的人生中看到了自己过往和将来的身影。
(四)总结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在最特殊的时间播出,陪伴着许多人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串联出了一幅悲喜交加的人生图鉴,故事感人、情感真实、字字珠玑,照见了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感悟,时光周而复始,我们依旧重复经历着“人生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