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荣
新疆昌吉州木垒县东城镇中心学校 831901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要求我们的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探究科学的同时更要学会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下,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交往与探究能力。
那么,在科学实验课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让每个学生各尽其能,积极参与并发挥其作用呢?给学生设置问题,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去探究;这样可以加大合作学习的力度。然而在实验课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或者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未说明目标、要求就让学生分组实验,或许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或分组实验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场面混乱;有的小组只是个别学生主宰“合作”过程;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这就要教师对小组的构建、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时机的选择、建立评价机制等情况作恰当的指导。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明确组员分工
在科学实验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教师可以通过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全面地了解与分析后,将各班学生按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同时,既要注意小组成员间能力的搭配,又要注意使组员愉悦地接受这一小集体,并积极参与其中。
?其次,开展小组合作时,还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要明确,并指导不同的角色(如材料员,汇报员,记录员,操作员等),促使其顺利完成活动任务。如材料员:领取、归还小组活动器材,整理器材及器材使用分配;汇报员:汇报小组活动的成果;记录员:整理小组活动的成果,并进行记录;操作员:在简单实验的操作中,由其代表小组进行活动操作。每个组员根据不同的分工,进行有效的合作,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这里要值得注意的是,组员在小组中的角色要定期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这样,既能让学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又能学会同学之间的相互尊重。
二、恰当选择合作时机,发展学生思维
一堂科学探究课,并不是自始至终都在小组合作,而是要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合作。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把接下来的合作活动当成一种乐趣,使学生在合作中积极思维,在交流中准确表达,倾听并评价他人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促使合作目标的顺利完成。所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地选择合作时机,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强烈地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顺利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部动力,才能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推动自己去学习的心理力量,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时,老师请两位学生来拍篮球(事先准备一个气足的篮球,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结果可想而知,充气不足的篮球自然弹不高。这时,老师趁机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发言踊跃,都明白这是因为篮球充气不足的道理。教师这时要继续追问:“为什么篮球气充足了以后,拍起来就能弹得高呢?”学生就思维马上就活动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但一时好像又说不出正确的理由来。这时候,教师抓住机会,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针筒来做“空气能压缩”的实验,最终使学生明白:空气可以能压缩到一定的程度,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当一个科学概念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集体讨论,得出科学概念。如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这一课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把沙和大豆进行混合,就是为引出“混合物”这一概念做铺垫。教师可以这样做:(举起放沙子的杯子)问:这是什么?(举起放大豆的杯子)这杯是什么?(再举起装沙子和大豆的混合物的杯子)那这杯是什么呢?你们给它取个名字。这样,就比较自然地引出了“混合物”这一概念,然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科学地得出“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起来的”。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小苏打和醋的混合”时,由于这一活动是本课的中心活动,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过程,使小组合作达到最优化。“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怎样呢?”教师不要满足于学生的简单回答,而是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说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猜想,还要请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然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来做“小苏打和醋进行混合”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看到了气泡,再进一步对两种物体混合后所产生的气体进行验证。结合观察到的事实,作一点推理,既是认识逻辑的需要,又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培养小组合作技巧,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小组合作成效的关键。根据科学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训练,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训练和自我教育之中,才能使小组合作达到最优化。因此,我们主要培养学生“五会”: 学会自控、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反思。
(一)学会自控
小组合作学习,摆在首要的任务是自控。一堂课,学生自控方面做不好,合作效率肯定不会佳。自控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表现。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信服别人。科学课往往是器材新,工具奇,这些都是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守纪的因素。这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到不随便摆弄器材,不随便插嘴,不过分计较等等;教师也可以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让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健全,不断发展。
(二)学会表达
要课堂上,学会了自控,然后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表达观点时,要抓住要点,有根有据地表达清楚。在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意见后,难免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这就需要重新讨论,通过分析,发表不同的看法,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意见加以统一。在此过程中,不能强词夺理,态度要诚恳。
(三)学会倾听
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是有礼貌的表现,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更是对发言学生的鼓舞。在科学课堂中,倾听时不是我没做小动作,也不再是简单地不发出声音地去听就行了。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思维的活动,有情感的体验,听中发现优点,听中发现不足,听后要说出自己的意见。在组织学生反馈时,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如:“看看谁的耳朵最灵”,“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
(四)学会欣赏
学会欣赏他人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善意,一种水平。学会欣赏他人才是合作共事的基础,只有看到他人的闪光点,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他人时,听的神态要做适当的示范,产生共鸣时,做适当的点头、微笑、鼓掌,表示接受、赞赏。
(五)学会反思
反思是指在完成某一工作以后,回过头再来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无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反思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更是学习创新的动力。德国诗人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以后,实验没有成功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所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这一小组的合作没有成功呢?”然后要求他们对探究过程中的步骤及现象进行分析、反思。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再让他们对没有做成功的实验补做一次。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解决了问题。可见,反思也是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并且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反思习惯,对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培养合作意识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当前,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也有很多,如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等,这些评价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联合评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在这些评价中,教师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竟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才能确保课改实验的有效实施。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会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这样,我们的科学实验课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