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园本化推进实践之完整儿童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9期   作者:陈眉眉
[导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渊薮于全人教育的完整儿童概念对各国幼教的革新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眉眉
         东城街道江灵幼儿园      浙江省台州市    邮编:318000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渊薮于全人教育的完整儿童概念对各国幼教的革新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从“智育中心”逐渐转向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要求。我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转变教学育人理念,立足幼儿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在课程园本化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园区文化,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完整儿童  课程园本化  主体性  自我发展  
         席勒在其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对“完整状态”的儿童作出了最初的定义——专注地整合人的所有能力而投入到学习中的儿童,也即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南》中也强调了一定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生学习与发炸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因此,我园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以《规程》《纲要》和《指南》的综合思想为引领,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明晰综合课程理念,搭建课程框架,形成了“健康、快乐、自主、和谐”的课程目标体系和相对成熟的课程实施方案,较好地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整合,形成了“自主学习”“感受音乐”“潜能开发”“家校共建”的园本化教学特色。力求为孩子们构建起安全、舒适、优美而具有人文气息的园区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发展。
一、基于培养幼儿主动性原则的课程园本化推进策略分析:
         北师大的梁志焱教授曾说过“儿童生而具有成为主体的潜质。” 但事实上教育界对儿童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问题的探讨往往从基础教育的“学生”出发,对幼儿主体性涉及甚少。当我们讨论教育和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时,习惯地以“教育” 作为考察问题的基点,幼儿便被自觉不自觉地当成教育所要塑造的或加工改造的“对象”,也即未来的成人对待。在一定历史意义上,直到某些有迹可循的社会思想运动以及科学研究重新“发现”了儿童,我们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形态的学前教育。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幼儿作为人生存发展的早期阶段,其主体性是对幼儿作为人类个体所具有的“类特性”的肯定。个体的人从具有意识之时,就开始了他作为人的生命的独立旅程。在成长到幼儿阶段则更有着明显的目的性和意识性, 并且其坚持性和自制力也得到了发展,《指南》中对身心状态标准的描述也体现了这一点。在自我意识方面, 幼儿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 并且能够通过外部环境的反馈来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同时,《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社会性领域中,要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的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们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积极主动地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助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因此,我园在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和实验后,将培养完整儿童的主动性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一系列主题教学活动。
二、培育完整儿童主动性的理论依据:
         我国主流理论研究工作者将幼儿在现实活动中所表现的主体性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独立、自主性,指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发展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第二、主动、能动性,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的状态。第三、探究、创造性。探索和创造是幼儿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它表明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具有探求未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志向,具有无限可能的创造潜力。结合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年龄阶段、性别、性格、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幼儿对各类游戏的选择也有不同倾向:大班和中班、男生和女生、开朗的小孩和腼腆的小孩……对游戏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倾向和自主选择。

此外,值得留意的一点是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之间,前者更受孩子们的喜爱。这也是对儿童主动、能动性的有力佐证。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在学前项目中国第二阶段研究中, 对儿童活动以及教师行为、教师对儿童活动的安排与儿童积极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证实儿童在参与当前实践的程度、活动时的言语伴随状况、活动中的社交状况中表现出活动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儿童是在他亲身参与的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的,以一种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身作为主体的意识、能力,并在其现实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其主体性。也即“经验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而这种经验是“机动的”,是“不断成长的”。
三、落实培养完整儿童主动性实施方案:
1.完善功能性区角构建,拓宽孩子的创造空间
         正在进行自由创造活动的幼儿几乎尽数满足了创造性七项显著的特征——刺激自由、功能自由、灵活性、敢冒险、偏好混乱、延迟满足和两性化,倘若以个体现实的对象性活动为参照,那么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着实是令人啧啧称奇的。我们很难判断幼儿在外人看来毫无章法的涂鸦与成人体系化、专业化的绘画哪个主体性水平更高,只不过是在通常意义上幼儿的活动没有显著的社会价值而已。结合《纲要》的要求“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设置了专门的构建区、益智区、美工区、装扮区等,为幼儿进行主动创造提供了积极的平台,让孩子们在区域游戏中自主选择,尝试表达自我,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主题活动先行,以家校共育模式落实知行合一
         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奉为圭臬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思想深深影响着我园的办学理念——教育必须根据孩子的兴趣、能力和水平,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内容,主题活动先行,才能让孩子们在亲身经历之后切切实实地拥有获得感和参与感,而非只是灌输给孩子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同时,《指南》也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我园在教学实践中依托各项主题活动,采取家校共育的模式落实幼儿教学的知行合一。孩子们在“美食狂欢节”中和父母共同准备自己的摊位,争当掌勺小厨师,不仅有助于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促进亲子感情的进一步升温;“小手传大爱,真情满人间”爱心义卖活动则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田里播下帮助、关爱、同情、善良、温暖的种子,让他们用身体力行并且力所能及的方式去体验奉献和给予的快乐;“九月初九,重阳敬老”则以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使孩子们深受感召,孩子们自制的节日贺卡、清甜的重阳糕和寿桃传达出满满的心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熔铸于帮爷爷奶奶捶背跑腿的点点滴滴之中,使人为之动容……
         
3.音乐装点生活,用另类语言唤醒艺术细胞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指南》中也指明“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在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为此,我园特地引进《音乐遇见游戏》教材,并有幸邀请到了山西云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杜燕来为我园教职工进行培训,并通过打击乐、韵律、欣赏、歌唱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欢快自由的音乐氛围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唤醒沉睡的艺术细胞。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温岭市教育局翻印.2012.9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阳芳.用爱和美培育完整儿童. 幼教博览.2011年第2期.6-7,共2页
4、陶能祥.幼儿主体性及其发展.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110-114,共5页
5、R.M利伯特,等.发展心理学[M].刘范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5-48.
6、刘艳.幼儿选择游戏倾向性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2,(4).
7、屈格.关注“真实”的教育——浅谈幼儿主体性的发展[J].科教文汇,2015,0(19):71-73.
8、孙秀荣.关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0(3):7-9.
【作者简介】姓名:陈眉眉,1988年5月15性别:女。籍贯:浙江省台州市。学历:本科 从事幼儿园教育事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