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麒康
青岛大学文学院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她的作品中既有雅的一方面,又有俗的一方面。她的小说不似“五四”时期的作家那样激烈地直指社会,作为一名“孤岛”区的作家,她摆脱了外在因素,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普通人尤其是女性身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唯有太阳与人心不可直视。张爱玲却把人心、人性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在她的笔下,不存在所谓的英雄,更多的是在生命的牢笼中挣扎的普通人,通过这些人物,读者可以了解到,人的身上不只有美好、正直,也有贪婪、自私,这些都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无法忽视的部分。《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早期的作品之一,文本围绕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展开,从上海到香港,两人一直处于博弈的状态之下,一场战争促成了两个人的婚姻,放置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看似已经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而正是这种圆满才使这个故事更加苍凉,更显其悲剧色彩。华丽而苍凉的故事背后,是对人性的反思,人的悲剧命运不仅来自于外界,更是起源于其自身。
关键词:《倾城之恋》;人性;苍凉
“倾城之恋”,一个很美好的词汇,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使人想起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作为一个标题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美的,但是故事的走向却不是迎着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发展的。真实的故事是没落的贵族女子白流苏在家庭中遭到兄嫂的排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旧家庭,寻找新依靠,她只不过社会中众多女性中的一员,在现实面前,经历着亲情的破产,感受着人性的冷漠。与家庭决裂的她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可以让他依靠的男人——范柳原。范柳原作为一名华侨,身份地位都有了,虽然他也喜欢流苏,但是他更爱自由,他并不想被所谓的婚姻束缚。所以两人就开始了一场博弈,彼此算计着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些什么。结局以白流苏的失败而告终,她最终还是做了范柳原的情妇。此时,剧情来了一个大反转,一场战争的爆发,一座城市的倾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只剩下彼此,于是他们有了“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夫妻。“倾城”成就了白流苏,此时,再回过头来看“倾城之恋”这个题目,只觉得无比的讽刺,曾经以为的浪漫爱情故事就此被消解,巨大的心理落差久久挥之不去。
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倾城之恋》中的人性进行反思,在《倾城之恋》中,出现了各色的人物,从主角白流苏和范柳原到流苏的兄嫂母亲、从白公馆到徐太太等,这些人身上无不展现出人性的弱点,物质利益至上的原则在这部作品里显示得淋漓尽致。
故事的叙述从白公馆开始,徐太太来白公馆报丧,刺激着流苏的兄嫂们撕下虚伪的面具,兄嫂过河拆桥的本性暴露无遗。白公馆坐落于现代化极度发达的上海,白三爷却不信法律,偏偏执着于三纲五常、天理人情,这种描写一方面反映出白三爷作为白家人,身上具有守旧的特性,另一方面白三爷打着三纲五常的幌子,为合理地把自己的妹妹赶出家门找了一个借口,这种行为无异于今天的道德绑架。四奶奶口中的“扫帚星”,则是让自己的丈夫以及三爷的投资失败看起来合情合理。白老太太避重就轻,成为了压死流苏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流苏心理最脆弱的时候,她没有得到自己亲生母亲的安慰,而自己的母亲却为了她的好名声忙着为另一个非亲生的女儿张罗婚事。当白家众人了解了范柳原的身世后,四奶奶企图李代桃僵,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范柳原,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在看到流苏得到范柳原的青睐后,四奶奶又毫无顾忌地骂流苏是“败柳残花”,破坏自己妹妹的婚事。四奶奶对亲人的算计和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反映出人在利益面前,是没有什么亲情可言的,这也是对白三爷说的天理伦常的一种反讽,如果真的讲究天理伦常,四奶奶就不会有让自己的女儿去取代姑姑的位置这种想法。
在以亲情为纽带的白公馆内部尚且如此,在白公馆外面就更不必说了。徐太太之所以为范柳原说媒,是因为自己的丈夫与范“在矿务上有相当密切的联络”,这里用了“相当密切”这个词,加重了双方联系的程度,可以看出徐太太夫妇与范柳原的关系不一般,所以范柳原的婚事与徐太太家的利益息息相关,与其让范柳原自己娶一个太太,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人,使之成为范太太,这对徐家日后与范柳原的生意往来也是有利的。从白流苏与范柳原一起跳过舞之后,徐太太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并且很积极地邀请流苏去香港。正如流苏所揣摩的“世上的好人虽多,可没有多少傻子愿意在银钱上做好人。徐太太一定是有背景的。”为了巴结范柳原,“牺牲一个不相干的孤苦的亲戚来巴结他,也是可能的事”。
至于主角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人之间的算计从一开始见面就存在了。流苏一直有着清醒的头脑,第一次见面,阴差阳错,范柳原成为了流苏报复家人的一种工具,对于范柳原的话,她一句也不相信。“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很清楚自己想从范柳原那里得到什么,可以是钱,可以是地位,但绝对不是爱。在抵达香港后,当听见范柳原在跳舞场里说的“我一辈子都爱你”时,流苏的回答是“偏有这些废话”,她依然头脑清醒,目标明确,没有沉溺于动听的情话。她返回上海也仅仅只是放长线钓大鱼的一种策略,“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流苏第二次到达香港时,与范柳原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两人一直以来的博弈状态被打破,流苏变成了输的一方,成为了范柳原的情妇。尽管如此,她也没指望能得到范柳原的爱,她更清楚自己跟他是出于经济上的安全。直到故事的最后,白流苏甚至认为范柳原说“俏皮话”给别的女人听,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范名正言顺的妻子。由此可见,白流苏从始至终都目标明确,她要的只不过是范柳原的金钱与地位,是范柳原妻子的头衔,这些使她从原来的家庭中彻底解脱出来,在她看来,这种物质的依靠远比虚无缥缈的爱更有安全感。范柳原在与流苏相处的过程中,一直在静静地蛰伏,把流苏一步一步引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中,使流苏除了作他的情妇外别无他选。一场“倾城”,使他的计划落空,在躲避战乱时,两人仿佛成了连体婴一般,生与死都捆绑在一起,只剩下彼此。战火暂时消弭了两人之间的算计,白范之间的谅解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
战乱爆发,城市倾覆,没有人是“倾城”的赢家,这是对范柳原与流苏而言,也是对四奶奶而言。范柳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由,白流苏除了“范太太”的头衔一无所有,她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逃离了家庭,但是却陷入了无尽的空虚中。从始至终,苍凉之感始终笼罩在白流苏的身上。对四奶奶而言,当她得知流苏成功嫁给曾是众人眼中的“目的物”——范柳原的时候,想要效仿流苏离婚再嫁,但这注定是一场徒劳。流苏再嫁的成功是命运的偶然,家庭的刺激、自身的优势、倾城的契机都是促成这场婚姻的因素,其中倾城占了绝大部分。而四奶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小女儿也有十几岁了,她在年龄方面没有流苏的优势,她也不会再遇见另一场“倾城”和另一个“范柳原”,所以离婚对四奶奶而言,注定以悲剧收场。
参考文献
[1]陈飞.苍凉的人生意味——从意象角度解读《倾城之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3):44-45.
[2]张宇.无爱的人生与无爱的时代——从男性形象角度解读《沉香屑:第一炉香》与《倾城之恋》[J].文教资料,2014(36):66-69.
[3]何舒晴.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J].现代交际,2020(06):99-100.
[4]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