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华
百色学院文学传媒学院533000
摘要:鲁迅先生在20世纪文学史上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他的地位更是登峰造极的。他对生命看得很通透,对人性也看得很透彻,几乎一切事物在他的眼里都是透明,任何事物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鲁迅先生有感性、有血性,有着誓不妥协的硬劲,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人性的改造。去改造各个分散而没有规则约束力的人性,看似是徒劳的,但先生是激烈且狂热的,他心怀天下,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为社会进步、人民福祉用尽全力。本文通过鲁迅先生的《呐喊》小说集简选《狂人日记》、《孔乙己》,浅析先生对于人性、对于时代社会的批判与希望。
关键词:呐喊;人性;醒悟
《呐喊》于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录了鲁迅先生从1918年到1922年间创作的14部短篇小说。小说集细致逼真地还原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通过尖刻锐利的语言,朴实无华而又一针见血,充满黑色幽默的怪趣笔法,揭示了当时深刻的、隐藏着的社会矛盾。小说《呐喊》对封建落后体制和一些老旧的传统观念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较为彻底的否定,突显了鲁迅先生对民族生死存亡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鲁迅先生从自身出发,积极投身到人民群众中去,贴近底层生活更好地反映民情、参透人性,在呐喊中祈祷人民醒悟。
(一)、鲁迅先生在呐喊中,呼唤人性,赋予迷惘一代理性的智慧。
鲁迅先生在这个“速食”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造就了迷惘的一代青年人。他们爱做梦却又缺少行动,他们不知所措,也没有强烈的愿望和热烈的情感,按部就班地完成看似是人生所要经历的每一个步骤,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也许在每个时代青年人的身上都有过这样的迷惘,但鲁迅先生能清醒地对待,理性地做出选择。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这样写道:“我在青年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着,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自己逝去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无论在何种时代,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呼唤都是清晰透彻的。每一个青年人都逃不开“彷徨”,每一个青年人也都应该“呐喊”!
1.文化多样性下的鲁迅精神,以《狂人日记》为例。
即便是受到各类文化冲击,使得越来越少的人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但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仍然有些无可比拟的重要性。鲁迅先生不仅是语言和形式的变革者,更是现代生命体验的提炼者和思想者。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口吻,通过“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其深刻的忏悔意识。日记第一篇“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看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以“月光”三十多年周期的明暗预示若善若恶的人性、暗无天日的社会,连狗的惊慌,更何况人呢!接着大篇幅地描写了“吃人”的惊悚过程,“我”想起狼子村佃户煎炒人心人肝的场景,从头顶冷到脚跟。吃人的是青面獠牙的恶人,那么被吃的又是些什么人呢?为什么会有人吃人如此残忍的行径?“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欲以史求证时,看到的没有年代的历史写着的都是“仁义道德”,仔细一看满是“吃人”组构成的所谓的“仁义道德”。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对于人的摧残不摆在明面,只能鬼鬼祟祟、遮遮掩掩。
2.鲁迅先生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剖析。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刻刻剖析别人,然而更多的,是需要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人总有人性丑陋的一面,这个世间只要还有欲望存在,就还有“吃人”的人存在。有时候我们不能仅仅盯着别人的错误与缺点,也要更多地想想自己的不足,多检讨自己的行为和缺点。鲁迅先生在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社会的前提下,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劝转吃人的人”,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和深切的希望人可以做真人。
(二)、《孔乙己》中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文化自新的获取。
鲁迅先生对于社会永远不会满意,这就意味着他永远是个批判者。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强烈地批判了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对人的深深毒害。咸亨酒店其实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长衫主顾吃短衣主顾,短衣主顾吃孔乙己,而“我”就是孔乙己悲惨一生的见证人。孔乙己在一片笑声中出场,最终也在笑声中悄无声息地死去。
1.透过孔乙己观看封建文化教育与人生百态。
小说中描写了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即便他与咸亨酒店格格不入,但他还是高大魁梧的。他在柜台要了两碗温酒和一碟茴香豆,认认真真地排出九文大钱。看到孔乙己付钱,喝酒的人故意的高声叫嚷孔乙己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第一次出场便被嘲笑,清高的孔乙己睁大眼睛反驳,“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在铁证面前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争辩中的一“偷”一“窃”显示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他深受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满口“之乎者也”,迂腐不堪、麻木不仁,在酒店人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这样的孔乙己是能给人带来快活的,但他也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了他,别人也照常生活。他改变不了好吃懒做的毛病,也改变不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理论,他被自己、被社会慢慢地侵蚀着。在最后一次偷窃中,孔乙己折了腿,他用手撑着已经不成样子的身体来到咸亨酒店要了最后一碗温酒,恳求众人不要取笑。也许早已看透一切,在生命的尽头,孔乙己想留住最后的尊严,他平静地在笑声中离去。
鲁迅先生通过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塑造,赤裸裸地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鲁迅先生是一个被不断发展和阐释的存在,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在人文领悟带来了动力性的传导,伴随着几代人寻觅新的道路,唤醒人性本善的一面。
结语:鲁迅先生站在文化批判的最高处勘探旧文化的腐朽与隐晦,并对其进行文学批评,使我们的文化获得自新。《天涯杂志》中说道:“鲁迅与一代代的心灵相逢于身陷‘无物之阵’的困顿时刻,相逢于意义匮乏的生命赋予意义的瞬间,他的思想在某些时代甚至会被压抑成鬼火,但他隐匿着存在,幽灵般地点亮后世。”鲁迅先生就是那黑暗中的一抹光明,他用一己之力向黑暗社会、向人性呐喊,使身处黑暗中的人们醒悟,他是每一个人的精神火把。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彷徨》[M/CD].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2】孙郁.活在今天的鲁迅[G].《天涯杂志》2019年9月12日.
【3】陈丹青.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G].《天涯杂志》2016年1月29日.
【4】陈培浩.金庸、鲁迅、莎士比亚[G].《天涯杂志》201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