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到思维: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9期   作者:邹春辉
[导读] 问题是开发学生生物学科思维的“桥梁”

         邹春辉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教师进修学校        353300

         摘 要:问题是开发学生生物学科思维的“桥梁”,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不断探究生物学科难题的重要途径。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课堂问题,有助于为初中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优化课堂上的问题,并充分考虑生物学科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氛围,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基于此,生物学科教学要优化课堂提问,使课堂提问愈发高效化,从而提升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初中生物;“问题链”;科学思维
         引言: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深度的“问题链”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促进学生在思考生物学科思考、分析相关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初中生物学科学习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同时再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予以及时变通,通过逻辑性强的“问题链”提升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生物学科“问题链”概念定义及特点
         所谓的初中生物学科“问题链”,便是指教师为在生物学科课堂上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学生对于生物学科认知的水平和相关经验,针对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疑问,以教材为基础将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的、系统性的、环环相扣的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初中生物学科“问题链”是一系列以生物学科知识为中心点的、排列有序且相互关联的相关生物学科问题。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形式上看,初中生物学科“问题链”是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的;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内容上看,初中生物学科“问题链”是问题之间相联系并且环环紧扣的;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目标上看,初中生物学科“问题链”是由浅及深,由此及彼的。有了初中生物学科“问题链”的帮助,学生不但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构建完成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按照整个生物学科教学流程去主动思考、探究生物学科学相关的知识,达到发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所以,初中生物学科“问题链”是师生在生物学科方面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科学思维在生物学科中的价值探讨
         根据马克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理论学说,人类的思维是一个不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人类思维的方法、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经验思维到科学思维的发展与进步。
         科学的思维方法起源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和形成世界客观规律的持续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之中,人类要分析综合世界上所发生事情的客观规律,使逻辑与历史达到统一。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形成了科学思维的客观基础,进而使得科学思维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指导,并且人类的科学思维在实践与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这是科学思维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应当走出以记忆为目的,让科学思维方法作为科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误区。教师应当将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认知过程、科学探究与实验过程和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思维培养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之中,教师要创设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思维形成的方法进行生物学科学习的思考与实践,在学生获得生物科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生物科学的思维。
         三、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策略
         初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问题链的设计,必须以生物学科教学目标作为基础依据,以符合初中学生科学思维形成的方式与顺序进行,通过反复的递进的生物学科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构建并掌握客观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在生物“问题链”的探究与学习中认识科学思维的存在价值。


(一)归纳与演绎设计法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在初中生物学课问题链设计中,归纳便是教师从生物学科某一研究对象中以及该研究对象属性之间所存在的固有联系认识,推理出该研究对象所有的属性的普适性规律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演绎则是教师从一般生物现象推演到个别生物现象的思维方法。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中,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了茁壮成长的玉米、收获后的小麦、萌芽时的绿豆芽等图片,让学生感知并归纳绿色植物呼吸现象的普遍存在,在以本节课的具体研究对象去引导学生发现绿色呼吸的客观规律,进而实现关于本节课归纳思想的问题链设计,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生物都需要呼吸来维持生存与繁衍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得出绿色植物同样也需要呼吸来生存的结论,实现初中生物学科演绎思想的问题链设计。
         作为初中生物学科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式,归纳与演绎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经常需要结合起来才可以综合运用,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学科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归纳与演绎绝不可被单独分离开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生物概念与生物界客观的规律出发,设计出一个生物学科的问题链,采用严密的逻辑推理生物学科所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深化归纳与演绎这两种方法在初中生物学科的问题解决的指导作用。
         (二)综合与分析设计法
         综合在初中生物学科中是将某一个研究对象的各部分多个因素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是,初中生物学科中某一个研究对象分解成多个元素,将复杂的研究对象解析成为简单的部分,我在进行分别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开花与结果》一节的教学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植物体的花这一器官按照空间的分布、结构特点的不同进行分解,对构成花的不同区域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并综合,进而完成对花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研究。
         生物的研究总是以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展开的,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进行生物学科研究之时要先从整体进行把握,再单独研究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后探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将研究对象如何成为一个整体进行认知。
         (三)抽象与具体设计法
         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之中,抽象便是教师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将研究对象的某一种属性或要素抽取出来单独研究,抛开研究对象的其他属性和要素的一种思维方法。而具体则是指未经过抽取研究对象的过程的实际研究对象,抽象与具体是相互补充的,在一定情况之下也可以相互转化。生物学中的科学现象所经历的过程多数是复杂的,人类对生物学中的客观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也是相当困难的。在生物学研究之中,人类经常将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化,使之抽象成为各种概念抑或是模型来代替实际研究的对象,以便突出生物学科的研究主体。抽象与具体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认识生物学科中的客观现象。这便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概念,要使学生从模型过渡到更加普遍、更加丰富的具体对象,这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主要和最本质的阶段,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生物学科教学“问题链”设计的具体指导思想。
         结束语:根据从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基于科学思维的“问题链”设计和运用,对于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研究生物问题有着较强的导向作用,以生物科学思维培养为主要目的,设计符合生物科学思维形成的“问题链”,不但可以推动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知识、提升生物学科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初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郑保定.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导向法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20(16):103-104.
         [2]严增慧.论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J].中学生物教学,2016(06):24.
         [3]万红.以问启思为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例谈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成才之路,2014(3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