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李庆芳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李庆芳
        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陈巷镇中心小学 432708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生活化的教育因素在小学课堂之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但是误区也很多。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掌握基本知识点,也能够提高素质教育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中的实践和反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反思
前言:
        传统教学通常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往往忽略了实践教学。枯燥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让课堂氛围十分紧张,体现了十分严重的弊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将教学生活化,正是当前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好方式。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小学中年级语文为例,对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展开探究。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缺乏课堂互动
        在传统课堂之中,课堂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久而久之,学生们对于枯燥的课堂就失去了兴趣,不仅精力不能集中,满心都是想着下课,而且学习一点激情也没有,整个课堂的氛围死气沉沉,课堂效率十分低下,老师也会渐渐失去上课的激情。
(二)缺乏教学实践
        在教育领域有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虽然教学的时间很长,但是教学方式却十分老套,缺乏了新鲜感。面对课本上的知识点照本宣科,除了课本上的知识点,很少讲到时代的热点,也从来不将实践与课本中的理论相结合,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种缺乏实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觉得没意思,也很难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只会“读死书”,而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
(三)形式化和片面化
        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说,语文教学生活化备受推崇。许多老师麻木跟进,缺乏对生活化教学本质的理解,创设的问题十分无趣,无法为课堂增添色彩。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过于形式化、片面化,仅仅只是浮于表面的生活化教学,很难实现预期目标,而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1]。
二、小学中年级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
(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将生活化教学作为教师的目标,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导入语文教学,探究教学内容后再回归生活,通过生活教学生活的数学逻辑来进行教学流程,让整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积极参与和思考。将课程学习的目标定义为,将书中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卫填海》教学中,我们就要树立这样一个目标:让同学把从精卫身上学到的精神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们学习仅为精卫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让同学们先感知精卫的事迹,再让同学们讲述他们在生活中持之以恒的事情,教导学生们将精卫精神运用于生活。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切入新课,将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之中,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时有不少,我们可以从身边的身边发生的事件导入,也可以社会热点话题为铺垫,引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感同身受[2]。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秋晚的江上》,我们可以在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同学展示秋天的晚上,用萧瑟的秋风、枯黄的落叶、一望无际的江面以及微弱的灯光,营造一个寂寥的夜晚,让同学们的思维转移到自己曾感受过的秋天夜晚、江边冷风,以此切入教学主题,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好奇。


(三)设置生活化课堂问题开展教学
        问题是兴趣的起源,立足于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探究问题,就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问题。以实现教学内容为目的,以学生的生活事件为载体,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在切身的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我们在课前就可以问学生几个生活化的问题:大家在生活中有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大家见过的爬山虎都有些什么特点。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课文,就会发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茎,爬山虎通常都是大片大片生长的,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们对这一课的学习更加充满激情,享受自己解答疑惑的成就感。
(四)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生活化。
        教学评价也是新课改中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为评判标准,而阶段性评价则是以考试作为媒介。教师在设置考试试题时,也应该体现生活化在试题的内容上,要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汇总整理,鼓励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单元的测试之中,教师就学过的内容《太阳》《松鼠》为基本内容,在测试题上可以让学生就太阳或松鼠特点来写一个小短文。当然,通过这一单元对食物的介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介绍自己在生活中最喜欢的特别事物,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来考究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小学中年级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反思
(一)利用生活化情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就会自主的进行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生活化的情景导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们融入课堂,提升学习的兴趣,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让同学们通过生活中的经历来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尽管在课本上已经有许多学生需要学习到的知识,但是一味的死学知识,缺乏真正的实践体验,学会是很难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学会创造新的处理教材
        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教育环境了,教学应当是“教教材”中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提高自身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教材,而是应该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教学,发挥教材最主要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课本上的内容引申到课外的知识点,找准切入点,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对教材切入点进行灵活运用。
(四)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并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最主要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切实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进行友好的交流探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结语: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更要做好示范作用,注重实践,利用生活化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化教学之中,教师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中的要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姗.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J].科技风,2020,(11):27.
[2] 郭兰兰.新课标下怎样让小学语文与生活相融合[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11):72,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