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程建
[导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向。
        程建
        (桂林理工大学  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向。大学语文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优势,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溯源工作,发挥好大学语文的隐性的思政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来贯彻落实,也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其它环节来实现。为保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必须制订与之相匹配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既要符合大学语文教学规律及原则,又要能够准确反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接受程度。此外,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的管理层必须从政策层面为这项宏伟的教育工程保驾护航。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即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作“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讲话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基础性、工具性、审美性功能,致力于“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接受、表达能力;连带而及,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审美能力”[2]。既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且切实可行,那么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积极作为,也就责无旁贷。有必要在遵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借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在注重提升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同时, 强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3],力促二者渗透、融合,产生交叉互补、协同育人的积极效应。当然,要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目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在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融入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评价机制。
         一、革新教学理念:将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立德树人的范畴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界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无论是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在立德树人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中高度边缘化,普遍存在诸如历史悠久而发展迟缓、需求广泛而不够重视、专业相近而不被认同、规格极高而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之类的问题,与之相伴的是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里大学语文课程“老师不爱教, 学生不爱上”现象突出。当然,大学语文教师不必怨天尤人,而应鼓起勇气,在课程教学改革上大胆创新、奋发有为。值得注意的是,大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以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和“桥头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有很多,但必须有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向。但欲求大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溯源工作,使大学语文教师甘愿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有学者即指出,核心价值观能否成为社会共识,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否符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是否植根于传统文化,是否体现民族特性;二是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否科学先进,是否顺应了世界潮流,是否反映了本民族的前进方向。如果满足了这两方面的要求,核心价值观就能转化成社会的共识,成为凝聚民心、引领社会进步的力量。”[4]为保证所传之道不偏、所授之业不堕、所解之惑不混,大学语文教师熟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精神是相契合、相贯通的”[5],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独是一种源与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更是一种双向互动、共生共赢共发展的关系”[6],将两者融汇于心,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纲举目张、融会贯通。或许有大学语文教师会抱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文化溯源不是本分所在,大学语文教师不必抢做思政课程任课教师的工作。这显然违背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认识。把握从中华传统文化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脉络,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还是对大学语文任课教师而言,都很有必要,即使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
        当然,除了大学语文教师应当自觉肩负起“必须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时时处处体现育人的职责,扭转偏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忽视价值传播的倾向”[7]重任,牢记大学语文教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坚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教育担当,在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新径上积极进取,高校也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予以制度上的切实保障。
         二、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
        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而形成全面系统的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只是第一步。教学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学实践,才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教材的选用,关乎“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必须高度重视。首先必须解决现有大学语文教材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格格不入的问题。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漫无绪,必然令大学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不可否认,已有少数教材为着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的考虑,在教学内容革新上做了积极尝试。如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第九版、第十版),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为指引,以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胸怀天下、浩然正气、冰雪肝胆、洞明世事、以史为鉴、故园情深、礼赞爱情、关爱生命、亲和自然、诗意人生为主题组织作品。徐中玉在《大学语文三十年》一文中即说:“不管编哪种大学语文, 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宗旨不能变。我主张精选中国优秀文学名作为主, 酌选外国文学精品。力主启发、感悟, 而非重复教条空谈, 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熏陶滋润, 结合有准备、有重点的讨论。”[8]毋庸讳言,尽管徐编《大学语文》教材已是同类教材中的“翘楚”,但该教材以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培养的定位,仍然与当前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然,不可否认,大学语文教材毕竟“容量”有限,必然有所侧重,我们理应容忍一部教材存在缺憾。大学语文任课教师作用因此得到凸显,他们有义务立足“不完美”的大学语文教材,查漏补缺并因势利导,在立德树人、文化传承、思政建设三维之间寻求平衡。
        理想的是,群策群力,重新编定一部集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四合一”的高品质教材。然而假如我们承认,大学语文教材无论如何架构,均须以解析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也信赖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所作为,那么与新编一部教材相比,利用徐编《大学语文》等现有教材,似乎更为经济实惠。关键是如何解读的问题!如《礼记》“大同篇”,传统教学着眼于儒家大同、小康社会理想解析,侧重文化传承。现在为着“课程思政”建设的考虑,则既可以由大同、小康社会,联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大同社会中的“讲信修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友善”比较。再如胡适的《容忍和自由》,传统教学单纯着眼于解构胡适的自由思想,现在则可以挖掘文中的“我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比较。
        当然,文学作品本就多义,而期望优秀文学作品完全符合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不现实。如果全盘继承里面的思想、文化,恐怕会弊大于利,甚或后患无穷。当文学作品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疏离甚或龃龉时,教师的因势利导就尤显重要。不存在不可“被解释”的文学作品!大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烂熟于心,并熟谙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必然可以驾驭这些文学作品。而立足文学作品,通过古今中外比较、反思甚或批判,同样可以引导大学生在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如胡适的《容忍与自由》,里面提到“我的无神论与共产党的无神论有一点根本的不同。我能够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仰宗教的人。共产党自己主张无神论,就要消灭一切有神的信仰,要禁绝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这就是我五十年前幼稚而又狂妄的不容忍的态度了”。胡适这些话基于对我党宗教政策的误解。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就我党“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宗教事务管理政策做出解释,并用充分的证据加以证明,进而通过某些具体事件的比较,拆穿西方世界宗教信仰自由的虚伪面纱,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预期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一个动态、系统的工程,当然不止于在老师在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引导大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来贯彻落实,也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其它环节来实现。例如,课前将大学语文课程中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元素挖掘出来并进行精心编排设计,组织学生收集材料、小组讨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组织小组成员汇报分享经验,老师带有导向性地答疑解惑、点评;课后进行发挥性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隐形的“指挥棒”,做到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
        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评价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传统课堂教学评价通常采用“听课和评议”方式,是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外部“监督”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观随意性较大,难以客观、动态地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当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不足为据。为保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必须制订与之相匹配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既要符合大学语文教学规律及原则,又要能够准确反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从效果上讲,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甚至比做好对教师的评价工作更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务部门有必要将课堂教学评价的转移到学生身上来。无论是课堂问答,课堂测试,课后练习,期中和期末考试,还是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都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这些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和观察视角,除了承担评价功能,还具有引导功能。即如课堂问答和辩论赛,问题或话题的创设本身就带有导向性作用。它除了可以被用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被用来引导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一来,这样的评价机制似乎早已超越了课堂教学的评价。然而只要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达到了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效果,又有什么关系?春风化雨,效果更好!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务实也务虚,致力于知识传授、文化传承、能力培养,也致力于凝心聚力,其评价机制必须做到:其一,避免急功近利。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永远在路上”,应该对它进行定性的评价而非定量的评价,应该对它进行描述性的评价而非区分性的评价,应该对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发展的比较而非学生之间的横向的比较。其二,应该建立系统且动态追踪和反馈机制,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应灵活多样。其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教学,结果的运用甚至比评价结果本身更加有价值,这是因为“评价结果最直接的运用就是改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同时,结果还可以运用到课程设计的改进、评价标准的改进以及制度的完善等方面”[9]。
         结语
        综上所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向;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渊源,进而在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的管理层必须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勇于决策,通过凝聚共识、集思广益,从政策层面上为这项宏伟的教育工程保驾护航;在众多工作中,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必须与此无缝对接。虽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百废待兴,进展中也必然艰辛备尝,但是只要我们始终牢记,大学语文教学终极目标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这项“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有利于从根本上端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么我们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03):17.
[3] 张莹.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5.
[4] 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03):12.
[5] 刘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5(01):21.
[6] 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01):6.
[7]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研究,2017(01):13.
[8] 徐中玉.大学语文三十年[N].南方周末,2007-05-24(D27).
[9]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