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德育理念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武琦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武琦
        河北省张家口经济开发区张家坊小学 075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感染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本文中将围绕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德育理念教育展开分析和讨论,以促使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古诗词作为我国众多优良传统文化之一,其能够体现出我国古代文人爱国之情、团结意识、珍重友情、尊敬父母等高尚品德。为此,本文将基于目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一步分析如何发掘古诗词中的德育元素,以充分发挥古诗词德育教学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一、以富有爱国主义的诗词为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古代文人并不吝啬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从众多古诗词中挑选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并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举个例子,在小学语文《示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该古诗词的作者陆游,特别是从“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诗中深刻体会出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即使面临死亡时仍然不忘国家统一。又例如《已亥杂诗》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关心国家危难的心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二、以作者生平简介为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作者的个人经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入手,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古诗词的认知和理解,更好地体验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充分利用作者个人经历和情感态度,在讲解过程中熏陶和感染学生,从而将情感教育真正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
        就拿《赠刘景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就可以通过作者的生平简介渗透德育教学,具体的方法如下:首先,教师可以先从作者苏轼的名字入手介绍,解释苏轼名字的含义,告诉学生“轼”本意是车扶手,而其引申含义为扶危救困,帮助他人。也就是说,苏轼的名字已经体现出本人的务实和阔达。

其次,教师可以介绍苏轼一生,如求学、当官、被贬而后又复职等经历,以启发学生体会苏轼的刻苦和清正廉洁等高尚品德。最后,教师还可以就苏轼的青年时期展开简介,更是因为年少轻狂而写下了“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的对联,而后在他人的教育下意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从而将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以此告诉学生为人处事要低调,学习上更是要谦虚的道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作者生平的介绍,能够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变得更为有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德育教育提供契机。
        三、以诗词内容讲解为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古诗词讲解才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也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环节。举个例子,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从逐字逐句开始讲解,待学生对于古诗词有大致认识和理解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画”游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进行绘画,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村居生活?2、大家在脑海中想象画面的时候,心情如何?3、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现状?实际上,这首诗是作者辛弃疾被贬之后的作品,而这期间作者的政治抱负并未得以实现,按理说应该是郁郁寡欢的状态,那怎么他还能够如此闲情逸致?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品质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有助于阅读效率的提升。此外,学生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为了适应社会能够自我调节、乐观的心态。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把古诗词的表面含义作了介绍,又深入挖掘了内在涵义,切实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无形中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而言之,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渗透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无形中熏陶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能够充分利用古诗词中的德育元素开展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表达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经历、生存背景以及诗词讲解等方式开展德育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不断挖掘古诗词背后的德育观念,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舒冬梅.浅淡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德育渗透与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2019(6).
        [2]骆树芳.中国古诗词的德育功能研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必背篇目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