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宋莉
[导读] 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宋莉
        四川省威远县高石镇初级中学校   642464

        
        摘要: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国家对教育业的扶持力度也非常大。伴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提出与推行,对现阶段教育模式而言是新的尝试。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群体综合成绩和身心健康发展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新课改背景下创新中学语文课堂教育模式的意义入手,分析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新课改背景下创新中学语文课堂教育模式的有效对策,以便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引言
        语文是中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对于学生文学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运用文学知识的能力;二是实现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他们的素养。
        1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伴随新课改工作持续深入,提高课堂教育实用性与有效性,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热情,激发主动性与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新课改思想的导向下,中学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更为重视运用与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在全新的课堂教育中,语文教师可联系教育内容与学生个性及共性特征,多维度、多层面展开语文教学。新型教育手段能够使学生体验到遨游在语文知识海洋中的快乐,迈进学会、会学、创学以及乐学的境界,并在学习中持续提高学科综合能力,进而为全方位提高中学语文教育质量打下基础。
        2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教育观念滞后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提高学生成绩上,而大大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只停留在语文教学的较低水平。其次,很多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仅对学生课堂学习提出了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2.2教育目标较为模糊
        基于课堂教育方面而言,教师是教育目标设计主体,但身为生成教育目标主体的初中生也应参加到教育目标设计中。因此,教育目标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促使其在契合语文课程目标要求的同时,还可顺应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需求。教育目标产生是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与教师、学习对象展开协商、对话以及沟通的过程。但是,现阶段教育目标相关研究以及有效教育研究鲜少注意学生学习活动,也并未针对其学习活动展开深入探究,致使课堂教育当中学生群体活动泛化、形式化乃至缺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育目标较为模糊。因此,语文教师应明确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合理化设计,从而促进语文教育创新发展。
        2.3学生缺失创造性
        让学生做适量的题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为准确,同时还能让他们的思想逐渐向更深层次迈进。但是,如果过于依赖做题,实行“题海战术”,那么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形成某种固定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很活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凸显出其特点,不能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否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3新课改背景下创新中学语文课堂教育模式的有效对策
        3.1课堂引进信息技术
        信息时代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教育辅助手段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获得广泛运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节约语文教师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还可为学生讲授更为丰富的语文知识。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功能,在《岳阳楼记》篇章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屏幕营造教学情景。伴随古典乐曲的响起,为学生展示岳阳楼图片,同时针对岳阳楼这座建筑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想象若自己此时站在岳阳楼上所产生的想法。随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观看图片后的感受,并导入本章教学内容。凭借多媒体的诸多功能创造教学情景,不仅可将教材内容有关知识直接且形象地为学生呈现出来,还可调动其学习兴趣,从而通过信息化教育方式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了解。
        3.2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开发和完善的优质模式。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目的与作用,其次要完善教学准确阶段的相关工作,制作贴合教学内容的视频课件,应借助网络资源,加强对课文背景知识、作者生平经历、文章体裁结构解析等内容制作,丰富制作手法与技术,吸引学生主动观看视频,通过问题解答将视频内容内化为自身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划分课时,做好教学活动的分配,如45分钟的时长中,可分出5分钟检验学生的视频学习情况,30分钟用于课文内容精讲,10分钟由学生对特别问题展开讨论,并由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3.3改革教学方式
        随着互联网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能够选择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对于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非常有必要寻找新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吸引学生课堂听课兴趣。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能喧宾夺主。要学会尊重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交流,增强课堂互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解决,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分子,最大程度上地发挥出他们的课堂作用。
        3.4明确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新课改注重学生群体价值观、知识与情感的全方面发展。不论是教师按照现有知识与观念设计的教育目标,还是以考试为基准设计的教育目标,均无法呈现课程设置的全面性特征。新课改实施后,在理论层面上,中学语文教师逐渐把课程标准作为教育目标设计的根本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基调的教育目标设计,旨在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重点关注如何借助语文课程独特的优势推动每名学生可持续发展。同时,重视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伴随此过程生成的正确价值观与情感体验。在这一背景下所设计的教育目标,教师不但关心学生对于某个知识能否深刻记忆,记忆是否正确,更关注学生某项技能是否真正生成以及应用到实践中是否熟练。
        3.5扩充教材以外的内容
        一般而言,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后十几分钟,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明显降低,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还是给他们灌输教材上的知识,那么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且还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各地的风土人情等。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最后十几分钟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还能给学生扩充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实现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选择合理的知识扩充内容。
        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应切实把握住课堂教育模式创新的方向,主动创新并应用新型教育模式。由于新课改工作的推行处在发展初期,广大教师要积极顺应新课改需求,勇于创新、更新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尽力实现教学相长,发挥学生群体在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以及独立性。
        准打下基础。参考文献
        [1]丁青.浅谈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创新[J].考试周刊,2015(19):27-28.
        [2]鲁淑芳.中学语文教学教育创新初探[J].都市家教月刊,2016(3):2-3.
        [3]刘艳梅.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0):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