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幼儿园活动区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吴娟
[导读] 活动区作为幼儿园正规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或者延伸
        吴 娟  
        四川省泸州外国语学校    646000
        摘要:活动区作为幼儿园正规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或者延伸,应得到教师、家长的重视和支持,教师对待活动区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的过程、材料投放的复杂性和新颖性等都会帮助幼儿积极开展区角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幼儿、策略
一、区域活动含义及意义
        区域活动是指: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幼儿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幼儿园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室内和室外活动区。活动区作为幼儿园正规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或者延伸,应得到幼儿教师的充分利用,让教师从过去的只重视集体教学活动过渡到重视小组活动或者一对一活动的教育价值。
二、有效开展活动区的策略
(一)、教师对待活动区的态度
1.1教师是影响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待活动区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幼儿在活动区的发展情况。很多教师对待幼儿在活动区的行为持有一种放任自由的态度,就是对幼儿间的互动不参与、不做任何的指导,任由他们自己选择他们喜欢的活动区,也不干涉他们的任何互动,除非互动中发生了幼儿自己无法解决的冲突,或者有幼儿向老师告状教师才会介入。这种放任的教育观念,容易在幼儿之间滋生激怒、攻击性行为,使有些孩子被迫停止区域活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据观察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创造力等。区域活动其宽松的活动环境、丰富的材料,更容易让幼儿带着自由、轻松和愉悦的心情进行创造性活动,幼儿的潜力更容易发挥出来。如建构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建筑师是依照图纸建房子,首先老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中外著名建筑的资料,然后欣赏、讨论建筑图片、画出属于自己的建筑图纸,最后分小组进行建构活动,让“领袖型”幼儿带领大家完成预定的目标,在无形中培养幼儿的建模能力,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
        1.2教会幼儿加入活动区的策略,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要成功加入同伴的活动,必须会使用恰当的策略,随着大班幼儿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等不断发展,有的会使用积极、较高级的互动策略,有的会尝试多种互动策略综合运用达到参与同伴游戏的目的。他们经常会使用如下策略:配合他人的提议,因满足同伴的游戏需要很容易被同伴接受;明知故问更是一种高明的掩盖内心动机的互动策略;提供物质和商量更是两种考察幼儿互动水平的策略,一般都会被同伴接受;而强行加入一定会遭到同伴的强烈拒绝。此外,在互动中幼儿也可以互相学习、模仿同伴有效的互动策略达到自己参与的目的,这种观察学习促进了幼儿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但在观察中也发现,规则意识差的幼儿,由他们发起的行为很快被同伴拒绝;有些性格内向的幼儿一直与物互动,很少与同伴互动;还有些幼儿目标不明确,一直游离在区域活动外不知道做什么。面对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应多视角观察、全面分析幼儿具体的行为原因。如果幼儿发起的行为是一种重复的、单纯性的动作技能性行为,教师应给予幼儿一些操作上的挑战性目标,或者引导幼儿使用恰当的互动策略,促成幼儿从与物的互动过渡到与同伴的互动。如果幼儿的互动行为是小步递进的探索性行为或者是伴随情境性的想象性行为时,教师也可以运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其与同伴互动和分享,一起体验互动中合作的快乐。

另一方面,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中、教学活动中,针对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中不能正确使用互动策略的情形,教师应及时指导或者作为幼儿园的一个主题活动。
(二)、注重材料的投放方式,提高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质量
2.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操作的对象,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工具。幼儿正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语言、社会交往能力等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活动区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投放材料。小班幼儿的小肌肉正在发展,但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所以主要投放高结构性的材料,高结构性的材料功能相对单一、封闭,材料本身就预设了固定的操作方法,但是材料投放的数量要能满足幼儿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大班幼儿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应投放自由开放、低结构性的材料,刺激幼儿尝试不同的玩法,正是幼儿之间的合作,达到与材料充分、发自内心的积极互动,让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有创造性,而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对未来生活具有适应性的保障。
2.2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材料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正规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或者延伸,更是对主题活动的有益补充。过去都是老师准备区域活动的材料,幼儿直接进区角玩耍。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以及幼儿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大班幼儿的主题活动,则可以由教师引导幼儿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选择和准备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挖掘材料的价值,在“领袖型”幼儿的带领下,有组织有计划的完成活动任务,充分挖掘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谦让,提高区域活动中幼儿间互动的质量,避免幼儿间因产生攻击和破坏性行为而终止活动的进行,老师则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和观察者。
(三)、建立合理、有序的活动常规,促进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3.1区角规则的制定,帮助幼儿自我约束。
   由于区域活动变集体活动为小组活动,老师的人数有限,给指导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孩子们区域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活动中常规的培养极其重要。首先,教师和幼儿一起制订各区域的活动注意事项,用幼儿能理解的表达方式张贴在各个区域,让幼儿在自由、宽松、有序的环境中活动;其次,为了让幼儿自觉收拾和整理玩具,活动室中每一件物品的摆设都有相应的图标、固定的位置,幼儿根据图标收拾摆放玩具;最后,在每个区域投放入区标志——套在手上的手环,进入区域的幼儿必须戴上手环才能入区,如果该区域的手环被拿完,幼儿则不能再进入该区域,这种做法有效地控制区域人数,减少拥挤,避免幼儿之间发生攻击性行为。
3.2“领袖型”幼儿的助力,教师针对性的帮助幼儿。
        为了保障幼儿在区域中玩耍的质量,老师在每个区域选1~2“领袖型”幼儿协助老师指导进入区域的幼儿,当他们碰到困难时学会协商解决,增加幼儿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这样既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老师更全面地观察幼儿,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加以指导。
(四)、构建家园互动,是开展区域活动的有力保障。
   《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从政策层面上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家园合作中重要的是提高家长在幼儿园班级工作中的地位,让家长有更多的发言权,不再充当班级生活中无足轻重的旁观者,增强家长的行动能力意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的力量,应用开放、鼓励的心态欢迎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与家长充分交流教育经验、活动安排等,鼓励家长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倡导家长为幼儿园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如提供活动区的材料、家长为班级购买所需要的物品、家长课堂等。这样做,一方面家长可以深入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提高亲子互动。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全面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从而促进师幼互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0-15.
[2]张海红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J].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 .2006(01)
[3] 刘友.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J].学前教育,200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