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差异中自我发展》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梁志红
[导读] 新课程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理念
        梁志红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215125     
        [摘要]新课程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理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面对不同的个体,教育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接纳存在的不同,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关键词]因材施教     个体差异      策略实施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学生,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二、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
        了解每个学生是体育教育教学的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运动能力、运动兴趣、运动天赋等有充分的了解,适宜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才能创造平等、民主的体育教育教学。如何才能识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第一,听其言。教师要从孩子的言语中去了解他。教师在接手新班级时,要多找机会和学生沟通,这样能够从中初步了解到孩子的运动志向;其次教师要主动与学生的前任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运动方面的介绍。
        第二,观其行。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注意收集学生的运动行为信息。例如观察学生课间学生喜欢玩哪些类型的体育运动,课上学生对教师安排的运动项目的情绪反应(兴奋、平淡、厌恶)等。
三、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我们每个受教育者都一个独立体,不同遗传基因和家庭影响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表现是不同的。因材施教应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
1.运动能力差异
        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学生间运动能力存在差异。同样深度、广度、进度的体育教学内容必定不适合所有学生,容易出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运动能力低的学生“吃不了”学不会,导致没有学习动力。
2.运动兴趣差异
        每个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好是不同的。教师凭着主观想象去强迫孩子做某些事,是行不通的。相反多给孩子一些宽松和自主的选择,多讲究点艺术,也许会是另一番情境。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3.运动天赋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在体育运动方面也存在天赋的不同,有人跳跃能力强、有人奔跑速度快、有人反应灵敏、有人柔韧性好、有人团队协作能力强等等。尊重并肯定孩子的这些天赋,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
四、 因材施教策略实施
        体育与健康的学习是人主观能动的活动,这个过程依附于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在体育教学中只有适合学生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易于被学生认同、接受、喜欢,这样学生才能快速吸收、记忆、运用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具体策略实施如下:
1.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运动能力存在差异比较有效的一种因材施教方式。由于运动能力的不同,学生对教师安排的统一教学内容,在进度、广度以及深度上都表现出不同。因此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按运动能力水平分成几个同质组,实行区别要求。例如,在水平二(三年级)蹲踞式跳远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运动员组四个组别。对于初级组的学生在练习时要求明确做出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屈膝缓冲的跳跃动作,不强调远度;对于中级组的学生在练习时要求除了掌握初级组的要求之外,要有明显踏跳动作,有一定远度;对于高级组学生在练习时要有一定助跑速度,踏跳有力;对于运动员组的学生除了做到以上动作外,要能做出腾空、收腿动作。定级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经过课堂上的努力练习可升级。对运动能力水平低的学生,要求他必须掌握与其水平相符的运动技能,并加强个别辅导,与此同时也鼓励进一步地探知行为。对运动能力水平高的学生,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
2.自主兴趣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有兴趣的事物,才会有自主探索的行动,并从中获得体验,才有持续学习的动力。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课时和器材、场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作为奖励性质,每课时预留5-10分钟,让班级中的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练习项目(教师根据事先了解的情况,提供选择项目的器材以及场地区域的划分);每两周安排1课时,学生可自主练习喜欢的体育项目(需要提前一课时进行项目报名,教师根据报名,提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安排)。学校方面利用每天的大课间和阳光活动时间,合理安排不同的体育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自己心仪的项目。
3.抓住“闪光点”,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应该怀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只要孩子具备他人没有的强项,就该尊重,并以此帮助孩子找到闪光点,使孩子从小就享受到体育与健康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刚给小云他上了几次课,我就发现他漠视老师的存在,漠视课堂常规的存在。他在的课堂简直没法正常教学。面对他,我曾经怒火中烧、大声斥责;也曾心生倦怠,想对他不管不顾。但良知还在,我始终没有如此做。
        经过一阶段的观察,我发现小云有时会在课间遇见我时主动问一声老师好,虽然他还是那嬉皮笑脸、没个正型的样;有时还会见我拿着教具时问一声:“老师要我帮你拿吗?”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小云是可爱的,我的内心是温暖的。虽然那几点光亮很微弱,但我仍欣喜不已。
        于是,我会在他和我打招呼的时候,微笑的回一声“你好”;在他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时,给他机会,并习惯性地说一声“谢谢”。在体育课中,时常安排他协助老师为班级服务。比如:班级学生50米快速跑考核时,安排小云协助老师进行成绩登记工作;蹲踞式跳远入沙坑练习课时,帮助老师进行搬运挖沙的铁锹和平沙器,并在同伴练习跳跃时帮助推平沙坑等等。
        现在的小云和我越来越亲近了,每次课前看到我都会善意的提醒我下一节时他们班的体育课;整队去操场时也会主动站在我身边,不与其他同伴无节制的吵闹;有时还会帮我去提醒其他开小差的同学。看到他在变化,我满眼的欢喜。
        五、总结
        每个孩子都有被欣赏、肯定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和获得承认、表扬的机会和平台,满足其运动天赋被肯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直木做梁,曲木做梨。只有教师因材施教,悦纳不同,激发能量,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才能实现教育的正真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