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 ——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侯雪薇
[导读]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侯雪薇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62)
        摘要: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稳定。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服务,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一、调查目的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我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个案访谈,分析和研究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期望值现状,为在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提供指导与建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学院为单位,对三个年级的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83%。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构成
 

(二)调查方法
    对我校8个学院的17、18、19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用网上填写电子版调查问卷和纸质版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辅导员老师组织施测,同时,为使研究更加严谨规范,对20名学生进行访谈。
    1.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三份量表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分别是刘春雷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
        2.访谈法
        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提纲式访谈。
三、分析与讨论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经济政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这给毕业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尤其现在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在高校连续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更显困难,有些同学在面对用人单位的严格考核下,会感到力不从心,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调查研究发现,现在大学生体验着更多的抑郁情绪,这可能与取样地区、范围、样本大小、取样时间以及采用的问卷类型有关,但只要是采用标准的调查工具和严格的调查程序,结果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际研究价值,而且还可以为学校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现状,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实证基础。
        (一)性别差异的结果与分析
        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心理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焦虑情绪方面有显著差异,男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焦虑情绪,男大学生更多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女大学生更善于倾诉,她们能够正视现实,积极主动应对各种压力。与女大学生相比而言,男生缺少危机意识,并且不善于表达,在面对冲突和压力时,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会使她们产生并体验到更多的负面情绪。
        (二)生源地差异的结果与分析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要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就业认知上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由于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对于认知水平还不太成熟的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缺乏科学系统的认知和定位,加之就业政策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在就业认知方面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来自城镇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焦虑、抑郁情绪。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现在城镇父母生活压力的增大,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孩子被父母的言行所影响,加之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比较大,尤其是独生子女表现更明显一些,较早地体验到就业前的焦虑紧张情绪时间较长,加之与外界沟通较少,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内心的压抑情绪也增加。
        (三)家庭经济状况差异的结果与分析
        家庭经济状况为“差”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显著低于家庭经济状况为良和中等的学生,也更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家庭经济状况为“差”的大学生会更多体验到抑郁情绪,家庭经济状况为“中”的大学生焦虑情绪较低。家庭经济状况为“差”的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就业问题时,能够理智分析问题,从而有计划地采取直接行动,积极主动地应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他们能够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但是,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需要自己做出更多的努力,而且父母的情感支持也比较欠缺,父母的就业观念、价值观等也会影响到他们,得到来自家庭等方面的社会关系的帮助也较少,就业成功与否对他们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更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除了物质上贫乏之外,更缺少良好的社会关系,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之下,面对就业自卑感较强,感觉不如别人,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与主动,而且同学们之间存在盲目攀比现象,容易使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大学生产生攀比、嫉妒情绪,情绪处于消极抑郁状态。家庭经济状况为“中”的大学生焦虑情绪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不像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父母高, 从而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大,也不像家庭经济条件“差”的父母那样希望孩子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因此,他们的焦虑情绪较低。
        (四)年级差异的结果与分析
        在就业心理方面,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在就业压力感方面,大一得分高于大二得分。在情绪状态上,年级的主效应比较显著。在焦虑方面,大一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得分。
        随着大学生在校掌握专业知识的范围不断扩大,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断增强,他们逐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就业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结束了高中生活,带着不同的个人习惯和期望来到学校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学习和生活环境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这需要一个心理适应过程。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集体生活、远离亲人使他们孤单、自卑、烦闷,有的大学生甚至不愿与人交往。同时,大一学生大部分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或者是不感兴趣,或者是感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缺少创新能力,对未来的前景担忧。
四、结论
        男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焦虑情绪,男大学生更多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要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就业认知上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应对方式。来自城镇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焦虑、抑郁情绪。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为“差”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显著低于家庭经济状况为良和中等的学生,也更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家庭经济状况为“差”的大学生会更多体验到抑郁情绪,家庭经济状况为“中”的大学生焦虑情绪较低。
        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能力低于大四学生,大一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压力感得分高于大二学生,大一学生在应对方式方面的得分高于大二学生,而且更能够积极应对,大一学生体验到的心理焦虑情绪低于大二学生。
        
参考文献:
[1]宋专茂.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谢守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腾元.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008.
[4]黄振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