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珍
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委党史(县地方志)研究中心
山西临汾 042600
在浮山县农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让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实现小康,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山高路远,扎根基层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勠力同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米家垣乡古堆村驻村第一书记高红珍,就是其中的一员。
高红珍(女)是浮山县委党史(县地方志)研究中心派驻米家垣乡古堆村的第一书记,从2016年10月至今,她已经连续驻村快四个年头了。村民们只要看见一辆白色的皮卡车,就知道高书记来了。
古堆村位于米家垣乡西部,距乡政府较远,由滑池腰、古堆、杨家圪塔、北角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68户168口人,贫困人口26户68口人。古堆村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潺潺的流水声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往。这个村庄曾经是一个文明富裕、人才辈出、远近闻名的村,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人才外流,产业调整步伐缓慢,加之交通不便,地处偏远,这个小村庄2014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到了40.7%。
一、深入走访调研,掌握村情民意
因为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高红珍对农村对农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驻村后,为了尽快转换角色,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一方面,她走村串户,与百姓唠家常,与村民促膝谈心,深入了解村情民意,乡间院落,留下了她的身影;田间地头,留下了她的工作足迹。另一方面,她从熟悉掌握农村政策法规、工作方法入手。全面认真地学习了当前中央、省、市、县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法规,钻研精准扶贫政策,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学习交流和培训,增强了做好农村工作的信心。
二、建强村级班子?夯实基层堡垒
“没有一个好班子,咋能带领群众致富?”为了尽快找准问题,有的放矢,确保如期脱贫。高红珍与村“两委”对标对表,查找脱贫攻坚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因户施策,倒排“时间表”,制定了村短、中、长期规划,理清了工作思路。她从改善村委办公条件入手,筹集资金对村委会屋顶进行修缮,粉刷内外墙体;并先后建起了脱贫攻坚作战室、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活动场所。她带领村干部党员一起动手,对村委大院进行绿化,栽植了柏树。购置了新办公桌椅、档案柜,配置了电脑和打印机,接入了宽带。同时悬挂各类宣传标语,制作党建宣传版面,村室内外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她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真正让组织生活严起来,把党员旗帜树起来,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夯实支部基础。同时建立了村干部“全天候”值班制度,并带头值班。在扶贫资金使用、低保评定等惠民事项中,始终做到公开公正,合法合规,获得了广大干群的一致认可。
三、大力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鼓励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业。通过入户了解群众意愿,帮助全村村民发展养殖产业,整合有效资源。二是帮助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为了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她主动联系乡政府和乡农村信用合作社,为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三是积极开展养殖技术培训。
积极邀请县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就养牛知识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并入户指导村民养殖技能。
四、关心群众疾苦,倾心开展帮扶
吃在农村,住在农村。闲暇时间,她总是在村里转悠,和村民拉拉家常聊聊天,村里还有多少贫困群众,有多少孤寡残疾,哪家缺米少盐、缺医少药,哪家的老人要赡养,哪家的孩子要上学,这些她都铭记在心。
杨德珍患有胃癌,妻子乔梅,肢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儿子杨国雁残疾在临汾务工。家里的零碎活都落在了杨德珍身上,他既要下地干活,又要照顾病重的妻子,经常是面容憔悴,不堪重负。高红珍经常到家中看望,给老人带去水果、牛奶,饼干等食品。看到老人行动不便,高红珍和帮扶人一起从县残联申请了一个轮椅,送到乔梅的手里,她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乔天虎常年在家务农,妻子庞治平患有皮肤病,医药费花费较高。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高红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打听医疗扶贫相关政策,积极和医院对接,并亲自开车将他俩人送往临汾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帮助其挂号、买药,做检查。庞治平动容地说:“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尤其是高书记替我跑前跑后,才让我及时得到了治疗,减少了病痛的折磨。”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高红珍始终将群众的冷暖记在心间,用实际行动温暖了群众的心。
五、办好惠民实事,改善村容村貌
她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争取交通部门资金支持,硬化了通村公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争取卫生项目支持,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改善了村民就医条件;协调相关部门支持,为全村安装路灯,实现了全村亮化;争取贫困村提升工程项目,为贫困户窑洞进行了粉刷、加固;争取水利局支持,建水窑一座,为贫困户发放自来水管,解决了他们吃水难的问题;为黄牛养殖经济合作社新建贮草大棚一座,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明显。争取人居环境提升工程项目款,高标准建设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修建了文化广场,粉刷了文化墙等等,增加了村内文化品位……
六、舍小家为大家,无怨无悔奉献
高红珍作为为数不多的女第一书记,克服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她离异,带着一个孩子。儿子刚上二年级,需要手把手地辅导作业,可是高红珍经常不在家,无奈只能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妈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作为女儿,她常常为不能好好照顾老人感到惭愧;儿子年纪还小,经常想妈妈,每当在电话那头听见孩子的哭声,她的心都碎了,孩子本来就缺少家庭的爱,连母爱也不能拥有,想到这里眼泪就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在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关键时刻,作为党员,她说她绝不会退缩,不完成任务誓不还。
朝阳四射的清晨,在古堆村委会大院里,她正和村支书、村主任讨论着发展连翘产业的规划,用她的话说,我要让古堆村变成富有古堆村,美丽古堆村。这就是高红珍,她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气魄正在让古堆这个小村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