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英
杭州天成教育集团,浙江 杭州 310021
摘要: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学校的学生存在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习惯缺养成、劳动教育方式单一、劳动服务意识淡化、劳动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课堂引领,端正劳动态度“以劳树德”、课后实践,培养劳动习惯“以劳增智”、家校合力,优化教育方式“以劳强体”、因地制宜,增强服务意识“以劳育美”、设立机制,巩固教育实效“以劳创新”等方式;切实有效来提高小学生劳动意识。
关键词:劳动教育;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1.调查与思考
在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实际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的劳动技能越来越弱,有时候连最基本的扫地、拖地都不会,甚至只要碰到学科的实践操作,学生不知道如何是好,开展的各项志愿者活动也只是班级个别同学的主阵地,到底我校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如何,为了实践研究有的放矢,我们进行了对我校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的调查与访谈。
1.1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1-6年级学生,共发调查问卷521份,收回521份。)
1.2访谈。访谈1-6年级每班共10位学生。
2.问题与思考
通过调查、谈话发现,结论显而易见,小学生的自身是热爱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的感受有96.12%的同学感到是愉快的,但劳动行为与认知不匹配,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2.1劳动态度不端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长,各种社会思潮也时常影响着学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侵蚀着学生,数据显示,有86.7%学生表示劳动并不是自己主动想去做的,而是为了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表扬及赞赏,在劳动态度这一问题上,有57%的同学表示能偷懒就不劳动,其中23.9%的同学选择了自己是被迫去完成劳动的,10.7%的同学是为了报酬去完成劳动的,只有8.4%的同学表示原意主动劳动。可见现在学生的劳动态度极其敷衍了事。
2.2劳动习惯缺养成
在学生的劳动认知不高的情况下,劳动行为也严重脱节。“每天是否有固定的家务劳动内容?”有83.8%的同学表示没有。数据显示,在家务劳动方面,比如打扫卫生、晒衣服、叠被子等简单家务,有87.33%的同学经常做,但烧饭等劳动技能,只有43.7%的同学偶尔会做其中。
2.3劳动教育方式单一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单一,一些主题活动(如植树节的种树活动、端午节的包粽子活动等)也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但数据显示,76.4%的同学表示学校关于劳动教育的活动形式单一,没有创新性。
2.4劳动服务意识淡化
现在学生参加各种劳动服务活动,存在摆拍等形式主义;数据显示:有86.3%的同学参加过有关劳动服务(植树、养老院打扫、义卖、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但其中只有1/3的同学表示是自己自愿参加的,其余2/3的同学是因为被迫要完成学校的社会实践任务。
2.5劳动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学生的访谈中,有74.8%的学生表示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考核制度都没有特别重视劳动教育,没有统一、有效的评价标准,仅仅更加注重知识理论的获得性评价,片面强调分数与升学率,从而弱化甚至简化劳动教育的地位。
二、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2020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里提到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实践与操作
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究竟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摸索。
(一)课堂引领,端正劳动态度“以劳树德”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心理结构,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题班会是班集体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结合学校不同的主题活动,以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笔者精心设计班级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亲自参加手脑并用的技术劳动,不仅使学生综合运用,同时也加强巩固了所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使其感受到文化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励他们去主动地学习文化课。
(二)课后实践,培养劳动习惯“以劳增智”
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曾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每学期初的班级《开学第一课》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习惯培养,通过值日班长每天记录,负责班级各项事务。全员岗位制与值日生负责 制使班级里的各个岗位责任到人。
(三)家校合力,优化教育方式“以劳强体”
在劳动教育中,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在本学期特殊的“停课不停学”号召下,笔者组织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班队课——《厨艺大比拼,劳动最光荣》。实践之后让学生来说一说、写一写这次劳动的体会,让家长来评一评这次自家孩子的表现。立足劳动实践体验劳动快乐,学会珍惜、主动感恩,并以自己的劳动带给家人和社会无限的幸福而自豪,不仅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也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四)因地制宜,增强服务意识“以劳育美”
学校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班队课、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自主组成小队开展相应主题的实践活动。结合学校法治校园的德育阵地建设,在 “宪法日”组织学生参加法官职业体验,分利用现场教学、以案释法、交流互动等其他教学方法,在普法学法的同时,也积极体验不同行业劳动的艰辛。
(五)设立机制,巩固教育实效“以劳创新”
没有实实在在的考核制度,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笔者从最初的教室黑板上都配备了小组评价记录表,给每个小组都发放了小组评分统计册,兑换银行积分卡的形式,每月的月末会统一在班会课上进行颁奖表扬,树立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只要付出劳动,就一定会有回报。
四、成果与反思
“教然后知不足,度然后知长短”,是说在实践过后,才会体会到实践中的不足,劳动的德育教育也是一样。
1.促进学生劳动态度发生转变,提升学生内在的生命力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感到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对于规范小学生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在各项劳动比赛中,班级的同学都积极的参与,班级当中原来那些不愿意劳动的同学在各项激励措施下,在班级的整体班风影响下,都积极主动提出要为班集体干实事,每月的劳动总结评价大会中,也越来越多能看到他们被表扬之后开心的笑脸,同时在历次班级评比,我班级多次被评为校级洁美教室一等奖。
2.充实学校劳动教育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以劳促全”提升心志,在班级值日岗位分责制下,通过“知行合一”,创新机制,把劳动教育充分贯穿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因此,本研究很大程度上充实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