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冀
福建省莆田一中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尊重并发展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使得人才的培养趋向于多元化、个性化。如何对中学生实施有效的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高中生物学教学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更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设置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科学学科;教学情境;个性发展
一、精心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个性化思维方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只有科学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最佳的效果。学生能否有效进行自主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问题,提高课堂层次。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在细胞器的第一课时,介绍完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在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是可变的吗?你可以用现实中的例子证明你的观点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得出“可变”的结论,而在寻求事实依据的时候,学生则展现出各种各样充满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回答1:如果线粒体是不可变的,那么随着细胞的分裂,每个细胞中的线粒体会越来越少,细胞的能量会越来越少,功能逐渐减弱。而这与事实不符,所以线粒体的数量是可变的。
回答2:假期长时间不运动,开学后运动能力明显下降,锻炼后运动能力逐渐提升。推测线粒体的数量会随着细胞队能量的需求而出现变化。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乐趣化,既活跃了课堂,又丰富了认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后,进入到一波提问题的高潮,教师通过适当的选择、引导,就可以利用学生的问题来深化知识,推动课堂进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科学设置探究,培养学生热爱探究的个性化思维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的探究活动。充分利用这些探究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探究不拘泥于既定的形式,充满个性的活力和趣味。在进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半透膜的探究活动时,实验所用到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在将清水换成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的质壁分离过程。但是在正式的实验时,很多同学并不能顺利观察到理想的实验现象。比如个别细胞并没有发生质壁分离。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思考,不难得出个别细胞不分离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死细胞。但也有个别同学会考虑可能是因为这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比较高,实验室提供的蔗糖溶液浓度不足以使该细胞发生分离。此时在学生之间发生了观点的冲突。教师适时提点:“好,现在双方各执一词,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动起来,用事实来证明你们的想法吧。”于是学生继续思考、讨论,提出如果该细胞不是死细胞,那么进一步增加蔗糖溶液的浓度,最终还是可以使该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如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该结论。
还有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死亡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针对这个问题,很多教师都会直接回答因为死亡的细胞,细胞膜会变成全透性,从而使细胞无法出现渗透现象。这基本已经成为该问题的常态解答,但笔者认为该同学这个问题的提出体现了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大多数同学缺少的一个特质:质疑精神。科学的问题,很多时候不能仅仅停留理论分析的层面,更多的应该从实验的角度去进行论证。于是鼓励同学们思考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如何去验证死亡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生活中教学中处处可以发现问题,探究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双眼,有一个热爱探究的大脑。
三、巧妙利用实验,提高学生善于创新的个性化思维
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时,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前仔细预习,实验课开始时还要再细心讲解每一个步骤,务必要求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但这样做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套在了一个模子之中,毫无个性特点。笔者认为在进行实验课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详细的去限制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细节,上课时,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步骤就行,具体的操作应由学生自己去发挥,往往能够收获各种个性化的闪光。比如在进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时,实验材料给每组学生发了一块苹果,用于提取组织样液。实验用具提供了刀片、一小块大理石板、一个研钵。上课前没有和学生说明提取组织样液的具体操作,而是让学生自己发挥。有些同学直接将整块苹果直接放入研钵中研磨,结果效率极低,此时教师可以让同学进行思考,通过观察总结,得出研磨前应先将苹果切碎,有利于研磨的结论。个别同学将苹果切小块后并没有用研钵研磨,而是用手依次进行挤压出汁,出汁率远大于传统的研磨法。利用这一点,让同学们思考该同学的方法和传统的方法相比,优劣在何处?优势显而易见,出汁率较高,操作比研磨更加简便快速。缺点方面同学们会提出,该方法不够严谨,因为会因为手上的汗液而形成污染。笔者适时引导,引发更多的思考,比如汗液的污染是否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汗液中是否含有还原糖?汗液量少不易提取如何鉴定?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思考,提成可行的探究方案。另外同学们觉得手挤的方法很不错,但是不够严谨很可惜,于是又提出这样的问题,手挤提取苹果汁的时候如何排除汗液的污染,而让该操作变得严谨?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同学们很快找到了方法,比如套上塑料薄膜手套进行操作即可。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同学们严格的按部就班的进行一步步的操作,放开一些,他们会有很多个性化的智慧,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更多的科学趣味。四、创新设置作业,培养学生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个性化思维
校本作业的设计,也是发展学生个性非常有利的一个环节。例如可以让学生对周围某条河流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可以适当提示比如通过网络搜索、或者对老居民进行询问等方式,但不需要定制详细的方案,给一个大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掘。调查后引导学生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或宣传方案,制定计划并尝试实行,让学生在时间体验中发挥各自的特长,学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分工及合作,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进行种群特征的教学时,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我们国家目前属于哪一种类型?未来的变化趋势如何?什么是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会带来哪些危害?国家为什么要开发二胎政策?
很多问题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仍然需要从网上查询资料并进行相应的思考,所以适合作为校本作业。对上述问题的查询其实很容易,但回馈时引发了一场针对时弊的大讨论,笔者简单总结一下主要的内容:目前社会上有很多的家庭不再愿意生育,甚至流行起“单身贵族”的说法,将晚年的生活依赖于养老院。可是,养老院难道不是年轻人在工作吗?如果不生育,没有年轻人,又哪来的养老院呢?社会的压力需要年轻人来承担,年轻人是社会生产的主力,没有年轻人,国家和民族就没有未来,所以,为了逃避生活而选择不生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生育,应该是责任,也是义务。学生的思想在这里闪光,在课堂上告诉了自己,应该为国家和民族尽责,这份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大力赞扬。
注: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年度开放课题《基于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生物学科学生实践活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