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华英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马桥中学 437000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考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可以让学生对于文字有所感知和加工,并学会用文字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积累,掌握写作技巧,面对考试时准确立意,提高作文写作成绩。本文主要对如何促进中学生写作能力稳步提升展开了探讨,并以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准确立意;写作能力;中学生写作
前言:
写作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了。有一句古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告诉我们,注意观察,其实这是写作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点。此外,除了观察,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突破也是写作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时,提高学生思维和逻辑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做很多事情源于模仿,先读后写这是学习写作时候的一个规律,以读书促进写作,以写作在促进读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各种情感丰富自己的感知能力;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感悟和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语,作为自己写作的储备资源,以备今后写作时加以利用;另外,阅读大量书籍,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见识广写作思路才不会受限[1]。写作的途径是阅读,大量阅读对写作裨益甚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阅读内容。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在学习诗经两首为例: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带学生分析《蒹葭》和《关雎》的含义,并且让学生有画面感的体验古人的乐趣和才华,对诗经的文体加以介绍,传达给学生诗经的优美辞藻的华丽,加以积累,并且让学生知道诗经不止有书上学的这些,然后我们加以扩充《桃夭》、《螽斯》等,建议学生下去阅读更多的诗经,与诗经齐名的楚辞也可以加以了解。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也可以让学生学习过《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文章时对其加以对比,说出文章好的地方,怎么好?好在哪里?后期写作该如何加以运用。
二、重视引导,写作意识的提高
写作意识的提高,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培养的一个地方。
自己的主观意识可以影响学生后期的发展,只要较高的写作意识, 学生就会尝试着动手写作,并且会有意识的补充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会成为一个习惯,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很长的周期,需要极大的耐力[2]。所以,写作先从提高意识做起,在目前中学课本上所选出来的文章,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有很多可取之处,在文章结构、句式、表达方面都是十分出众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给学生传达这些点,并且让学生加以练习。
以部编人教版中学课本上的《背影》这篇课文为例,朱自清的这篇文章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照料他上次时,替他买橘子在月台上爬上攀下的情况,以此表达了父亲对儿女的爱,背影的动作描写十分传神,给还子放一些关于背影的图片,让学生可以图文并茂的进行理解。学过这篇文章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作者的表达方法、对于动作描写方式等,之后进行总结,并且下去之后让学生书写一篇这样的文章,加以评比鼓励学生。
三、引导学生写作立意明确,把握中心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写作文跑题,是什么造成这种结果,其实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以及对题目的理解会有所偏差;或者是在写作过程中论据论点的不足,这种事因为学生平时积累的不够,语言组织混乱所造成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首先要立意明确,论点站得住脚,用论据充分证明。
例如:在七年级学习的课文《皇帝的新装》,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文章,总结其中心思想,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且加以叙述,然后我们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等。最后,给学生一段类似的材料,或者影视情节,根据不同角度书写文章。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同样又可以增强写作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比较突出,利用课内学的知识对课外知识加以拓展,也是拓宽知识的一种方法。
总结:
写作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文字的加工厂,也是传播思想的必然途径,所以写作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阅读依然是写作的基础,对于阅读量的要求是必须要有的,阅读是拓展知识方法,也是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必要。此外,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写作意识,方法的提高,这就要求对于语文课本里面的文章加以透彻的分析和理解,以此为模板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学生的鼓励和引导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给学生有了一个较好的导向,这样可以让学生持续关注写作,进行阅读,补充自身的不足,形成良好的循环。
参考文献:
[1]程海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之素材积累引导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131.
[2]邱泽宁,毛萍钰.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交际,2019(05):20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