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邢素斌 赵 丽
[导读]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定位,
        邢素斌    赵 丽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定位,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着普遍共同的基本特征。科学总结和揭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至关重要。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需要围绕:培养目标与方向、建设学科和专业、课程开发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把握。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特征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应用型技能型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建设学科专业,以学科为根本基础,应用实践为导向构建课程学习体系,以行动为导向应用教学方法,以素质与能力为取向进行教学评估评价,教师队伍注重知识理论和应用实践相结合。
一、培养目标与方向——本科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一)“本科层次”是其最基础性要素,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应该达到本科教育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高等本科毕业生要获得学士学位,必须较好的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作为一名本科层次的人才,不管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都应该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最基本的要求;
        (二)“应用型”是其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本质区别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很强专业应用能力,能很快很好地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能很快适应社会和市场对相关岗位人才的需求。总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是:既是特别注重最基础性的本科层次的教育,更要注重“应用型”的培养。
二、建设学科和专业——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
        (一)侧重发展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学科目标。一个学科有多种专业方向,一个学校不可能去建设所有的专业方向,因此,学科建设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建设和调整学科方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应该选择和侧重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学科方向。
        (二)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由于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的直接适应性较强,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而且由于人才培养有个时期问题,或长或短,比方说,本科的4年培养期,因此人才培养也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问题。
三、建设课程开发体系——学科是基础、应用是关键
        (一)学科是基础,是指以学科为支撑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未来所从事的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潜力,能较快适应社会生产技术较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升级的时代要求,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时代中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开发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能达到国家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目前有不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倡导高等教育职业化方面特别强调知识的功用性和技术的获得感,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开设更切合市场需要,而对课程基础理论知识能减则减,能少就少。这突出表现在认为理论知识过多在未来的市场上会找不到“市场”。但是,这种课程建设的思路是片面的,往往造成所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基础不牢靠、发展后劲不足。而且社会发展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仅仅靠某个单一的学科为支撑,往往会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综合学科的共同支撑,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应用是关键,是指在给予学生基础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要把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设计和建设的重点和出发点。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围绕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无论是基础或专业的理论课还是实践操作课程,都能在一个方面给予,在一定程度上,对某种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重大的支撑和杠杆作用;第二,进一步围绕专业能力的具体培养方向选择课程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即使在课程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也要结合专业的需求,明确具体重点应该讲哪些内容,不讲哪些内容或学生应该自学的内容,这样会有利于应用型专业能力的培养;第三,围绕专业应用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同样的课程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学效果也会大不一样。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多少不是根本,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发挥应用实践导向和能力培养取向的功能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别注重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技能的增长和获得。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特别是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特长,原则上应该根据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但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毫无疑问,应用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最主要的方法。
        (二)确立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是教学评价的根本方向
        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这要求根据开设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决定评价的方式、方法和形式,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二,考试类型的多样化;考试的题目除了传统的封闭式题目外,还要尝试选择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试题,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评价制度的多样化。改变过去“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状况,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部过程。
五、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重要保障
        (一)“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行业职业道德外,还要清楚其制作过程和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做事;
        (二)“双师型”教师必须了解用人部门对本专业能力的要求,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双师型”教师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和部门管理的能力,而且自己也要不断接受行业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趋势;
        (四)“双师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产业观念,自觉严格按照市场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具有较强的交往组织协调能力。
                                                                                        小  结
        综上所述,以上五个方面是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次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方向要求本科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建设学科和专业要求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建设课程开发体系要求学科是基础和应用是关键、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要求发挥应用实践导向和能力培养取向的功能、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双师型”教师是重要保障等方面。这些基本特征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艾术林.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2]安波 徐会吉.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邢素斌,男,山西应用科技学院。联系电话:18235430064.  (太原)邮编:030006
                                      邮寄地址:山西祁县东观迎宾小区
        赵  丽,女,山西祁县东观初级中学,(祁县)0309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