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而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浅探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吴赛奇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吴赛奇
        莆田擢英中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学生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的培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构建高效而灵动的课堂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在具体路径策略上,可以采用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并且建构具体的教学情境等方式让课堂变得灵动,让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还应注意基于需求选择合理的课堂教学风格,并基于学情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切实构建灵动课堂,高效课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灵动课堂
        
        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习惯,能够基于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效应,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注重构建高效而灵动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
        
        一、构建高效而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已成为趋势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成长极为重要,然而具体教学开展中,由于学生对其重要性认知不够,因此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因此有必要构建高效而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道德与法治是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重要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未来公民的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公民素质培养密切相关,因此必然受到重视。一个民族的发展文明程度,与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社会要想真正跨入高度发达文明的国家,就必须提高公民整体素质,而道德与法治就是致力于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课程。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受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单调,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这并非一种正确的趋势。伴随着对公民素质培养意识的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日益凸显,因此通过建构高效而灵动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高效而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利于提升学习意识与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应努力学习好这门课程,然而一些学生面对这门与个人成长密切相关的课程,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明显缺乏学习意识与能力。面对这种情况,负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教师应想努力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青春期的各种成长问题,并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够培养爱国意识。基于此,教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对初中生而言,具备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对个人未来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构建高效而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路径
        要想构建高效而灵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采用合理的方法,方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育人的目标。
        (一)运用幽默且生动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初中生年龄尚小,心态尚不成熟,既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部分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与单调乏味的课堂语言,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学习倦怠情绪。一名优秀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掌握幽默且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用趣味性的语言将书中知识灵活且完整的展现,激活学生探索了解的兴趣。

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以青春期成长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青春期少年的趣味故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幽默语言讲述这些趣味故事,引导学生在笑声中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始成长了,需要真正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并且应学着对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拉近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产生与教师交流的欲望,以青春期的情感心理教学内容为例,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然而又是他们迷茫甚至刻意回避的话题,若是教师能够用生动的语言讲讲青春期情感的话题,引到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则有利于化解他们心中的情感困惑,从而摆脱青春期的迷茫,实现情感心理的成长。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让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二)基于教学需要合理创建具体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可以展示教材知识内容的应用场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由于道德与法治的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学情境的创建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完成学习,完成认知体系的建构。以教材中的法律相关内容教学为例,初中生已经具备粗浅的法律意识,但是对其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具体的法律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情境的创建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例如以共享单车被人锁起来单独使用为例,组织一个虚拟的法庭,部分学生代表共享单车企业,部分学生代表将共享单车锁起来单独使用的人,双方采用法庭辩论的方式,各自展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对法律有更深更全面的认知。通过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情境来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实际应用,其效果效果要好于板书教学等传统教学方式。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许多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因此其中诸多内容都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式,以现实生活为模板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表现自己,去学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着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三、构建高效而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反思
        尽管构建高效而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题是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具体践行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具体学情与现实需求来合理应用。
        (一)基于需求选择合理的课堂教学风格
        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与教学需求是不一样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关于友情亲情,更多是基于心理情感培养的教学目标,其教学需求则是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心理调节,学会珍惜情感;关于法律法治,更多是基于社会法律秩序认知与遵守的教学目标,其教学需求是引导学生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以及自己应该遵守法律并且学着应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求,应选择不同的教学风格,亲情友情方面内容的教学,可以选择温情或者趣味的教学风格;而法律的方面内容的教学,则应选择相对严肃或者严谨的教学风格。
        (二)基于学情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
        不同的学情意味着不同的课堂教学氛围,脱离学情去开展教学活动,很容易出现教学行为与学生状态契合程度较低的情况。例如,某天学生都比较兴奋,课堂教学氛围很活跃,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活跃情绪与兴奋心理开展讨论式教学;某天学生情绪不高,课堂氛围相对沉闷,教师采用通常方式很难激活学生情绪,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探究学习,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考虑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学内容等更好地契合,从而让教学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黄贵能.初中道德与法治基于生活教育的整合思考[J].学苑教育,2020(12):24.
        [2]卜淑华.浅谈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灵动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1):50.
        [3]马兰花.关于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20(23):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