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艳飞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双排村双排教学点 530800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书中记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不可不谓苦口婆心!!他博大而精深的智慧,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对我们侧耳叮咛。北宋政治家赵普赞叹:“半步《论语》治天下。”再次反映出《论语》在中国文化、历史、政治、生活等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多么重大和深远!
其中《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脍炙人口,千古名句,记得深刻的还有它的解释:习(温习、复习、练习)学习后能按时温习或练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了,但再次看到这句话、这个解释时,心中不免疑问:学习后因为得到了练习和温习就是快乐吗?这是事实吗?这是学习的真相吗?
学习的真相是什么?不是“学以致用”吗?个人的道德修养、专业技术能力等因为学习后,能更高有效的有益于自己的生活、乃至周边环境,甚至国家与社会。比如现在,我们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工作,不就是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吗?学习——工作——复兴(梦想),这不是当下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和工作的目的吗?因为学习进步,工作越是得心应手,从而逐渐逐渐实现心中梦想,不是快乐吗?
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应博学多才,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任。子贡问孔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孔子告诫子贡,君子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而不是夸夸其谈,光说不练。那么,由此看出孔子的治学思想和我们的是不是不谋而合?“学”是为了“用”,即“学以致用”。这不是学习的目的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被人广为传播的名言之一,孔子告诫子路,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要不懂装懂,后世也常用来提醒人们要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由此可看出我们的孔老夫子是一位多么“真”的人啊——真学、真知、真干。那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后,按时温习(练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这样的解释和理解,是不是有失偏驳呢?
南怀瑾大师认为:学习并经常的去复习很痛苦!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哪个鬼儿子才愿意没事老是去复习复习的?!谁从复习中得到快乐了?没有!“学”是人对未知世界的感悟与践行!“习”是小鸟在早晨振翅飞翔,锻炼自己的翅膀,引申为练习、训练、实践。因此“习”绝不是复习,而是实践、练习、锻炼的意思。在学校时,老师表演篮球“三大步上篮”,或者在操场看到高年级同学潇洒的身姿,就老是想要弄个球玩一玩,直到把它玩熟,玩出成就感来。还有,比如听到一首心仪的歌,没事都想哼哼,一唱就忘记了时间,越唱越高兴,因为不断的接近着完美,不断的接近着歌曲自身的标准,不断的改正着自身的缺点,不断的得到潜意识的奖赏,咋能不高兴呢?
因此“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最接近圣人的意境:对新鲜或未知事物进行感悟和践行,得出了暂时的看法和认知后,不断的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中去重复的实践,以验证这种看法和认知,得出新的更接近客观真相的结论,虽然否定了过去的看法,但是其中的快乐无以言表!!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对这句话做出的解释是最为精当的。学,就是研究、领悟;时,就是经常;习,就是习练、践行。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能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孔子最为著名的言论之一,讲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最好诠释吗?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锤炼的过程。即南怀瑾说的:“对新鲜或未知事物进行感悟和践行,不断的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中去重复的实践,以验证这种看法和认知......”最终达到“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习”的最高境界:思想和言行的高度融合,合二为一。心情安乐轻快其心恬然,安隐快乐,即名为乐。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即“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吗?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是:“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还在上学的孩子,甚至刚刚步入社会的人等,有谁知道什么是“朋友”?有的说:“合得来的就是朋友。”有的说:“能谈的就是朋友。”......但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再看看孔老夫子是怎么定义“朋友”的,好吗?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行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就是小人因私利结交而结党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君子则不同,他做事总为多数人着想,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但不与人相勾结。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的这种思想就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他帮助我们分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存其公心,做事坦坦荡荡;“小人”有私无公,为了趋近利益而与人狼狈为奸,结为党羽,一旦利不和,就会马上翻脸,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处在社会中,是要与君子结为朋友?还是与小人结为朋友呢?答案不言自明!对吧?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告诫君子要重视学习,还要慎重交友,善于结交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再次看到,孔子多么重视学习,也多么重视交友!这是多么明确、多么大的学问啊!!多么用心良苦啊!!
可是,还在上学的孩子,甚至刚刚步入社会的人等,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读了这则论语,也读了这则论语的解释。可是,却对什么是“朋友”毫无定义或含混不清。甚至有些孩子以为能一起逃课去打游戏的就是朋友:能一起窝在被窝里、电脑前看言情片的就是朋友;能一起胡吃海喝的、能一起抽烟打架的就是朋友、、、、、、持有这种“朋友”定义的孩子多么可悲可悯,多么令人心痛?!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告诉他“君子居于仁德”,有仁德的君子才能结交为“朋友”。因此不明所以,以为能一起喝的、一起玩的、一起闹的、甚至一起为非作歹的也算“朋友”,而且这样的朋友越多越好,因为“乐”呀。殊不知,这样的认知误了多少子弟?害了多少人?能不痛心疾首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能不能在这个解释里明确说明或提示,“朋友”的定义:怎样的人才可以结交为朋友。“居仁德者为朋,忠信者为友;亦或努力、积极、向上、乐观者为朋,志同道合者为友,亦或良师益友什么的,给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方向,指引和帮助孩子们:善交良友,能交益友。可否呢?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笔者认为这句话很好的解释并概括了孔子的修习态度:他时刻注意“学”,也时刻注意“习”;时刻注意习练和践行;时刻锤炼“学”和“习”的高度融合,因而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不也正是学习的目的和快乐所在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