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盈
浙江省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现在的美术欣赏课堂,各种素材图片的呈现成为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学生走马看花式的欣赏一番,面对繁复的图片信息总是停留在“赏”的层面,而不知道如何去“析”,又因自身能力所限,主观意识淡薄,只能依赖教师和课本,缺乏对作品的欣赏分析能力。所以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与教师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美术作品,提升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本文从分析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例说赏析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教学实践、教后反思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赏析能力。
关键词:美术欣赏;超现实主义;视觉艺术;想象力;创作欲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画家的精神内涵在绘画中的体现,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但现在的中职美术欣赏课现状却让我们感到困惑。
1.老师热情,学生无情
中职学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他们认识事物不是很深刻,对欣赏美的能力比较低,往往老师热情地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无情地在台下少有回应,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不明显,也极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老师用心,学生分心
美术欣赏教材的内容中多为抽象、枯燥的概念和观点,与中职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尽管教师用心地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但学生学习意志、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导致课上分心,学习不自觉不主动。
3.教师心有余,学生力不足
美术欣赏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观赏性、自主性、表述性。教师积极鼓励学生丰富想象、大胆发言,但学生缺乏对美术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对于一些作品的欣赏缺乏方式和技巧,限制了学生在欣赏中拓展空间,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纵观以上种种现状,结合赏析超现实主义作品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一场神秘的教学旅行带领学生去感受“疯子”的艺术世界。在旅途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美术知识基础,初识作品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探究和评价,结合教师的归纳和点拨,去感受和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画家的精神内涵在绘画中的体现,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
二、例说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欣赏
1.绘图激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如何在欣赏课上也能够使学生“动”起来是本堂课的难点,这就需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课堂氛围,所以开篇尤为重要,我以旅行探索的模式开启本堂课程,首先把本次旅行的“学生游客”分为四个小组,采用绘图转盘的激趣法,引起学生好奇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率先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我展示了课前准备的两个转盘,介绍“转盘”的构造,中间的小圆平分四等份,可以任意转动,而外边的大圆也平分四等份,两个圆中都画有不同的半物体。然后带领四组学生进入景点入口:可以任意转动的小圆与外边的大圆将组合成怎样的一个个新物体?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觉景观?设计这样的导入环节,通过“转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学生完成转盘后,讨论“转盘”中的图形特点,得出结论:组合而成的物体都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观。随后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巧妙地过渡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将互不相关的事物奇怪地并置在一起,或将不同的东西以某种奇妙的过渡联系在一起的创作风格,就是超现实主义。
高中学生的年龄阶段,是对一切新事物都比较好奇和勇于探索尝试的阶段,有了高涨的参与热情和浓厚的好奇心,在接下来的教学旅行环节中我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大框架中可以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获取并巩固新知识。
2.欣赏了解,带领学生体验视觉
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欣赏作品魅力,了解作品内涵,是最基本的美术赏析能力。
本课内容的作品风格在西方现代派绘画风格中是一个亮点,学生在之前欣赏的都是稳重、神秘的“蒙娜丽莎”,到了这节课一下变成了超现实的梦境、幻觉,这种视觉和心理冲击是绝对震撼的,自然也能够更大的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我引用艺术家达利的一句话:“毕加索是西班牙人,我也是。毕加索是天才,我也是。毕加索举世闻名,我也是。”通过画家的言语,使学生先了解这位超现实主义画家狂妄、自大、怪诞的个性,从而进入景点一:达利的超现实世界。之后自然地展出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身处怎样的意境,眼前是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表达的是什么?学生纷纷讨论,各小组踊跃发表看法。
这一过程让学生欣赏超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层面去理解画中离奇而有趣的景象:金属、玻璃制成的钟表为何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感受画家如何将观者带入一个不可思议的超现实世界中,体会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魅力所在。并且,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我结合学生的答案归纳出总结:这些景象表现了一种个人梦境与幻觉,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世界。
通过对该作品的欣赏,学生打开了潜在的超现实主义思维,所以我趁此安排了一个小活动:我引导提问“达利会做梦,我们会吗;达利会幻想,我们会吗?”在学生热情地回答肯定之下,我导入活动主题:达利有他的《记忆的永恒》,那么我们也可以绘出我们的《记忆的永恒》。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快速地完成这一活动,我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先示范制作了几幅表现梦境和幻觉的画面,然后给每组分发材料,让学生动手尝试,展现他们超现实思维下的《记忆的永恒》。随后我以鼓励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创意,并再次复述达利的语言,为下一环节进入毕加索的作品世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运用启发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入分析和感受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
一年的美术课程学习,使学生的艺术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各种画派作品与画家情感已有了一定的见解,所以我鼓励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主学习总结知识点。
在复述完达利的话“毕加索是西班牙人,我也是。毕加索是天才,我也是。毕加索举世闻名,我也是”之后我就延伸展示毕加索的经典巨作,带学生进入景点二:《格尔尼卡》的世界。想要读懂一件美术作品,就得先了解它的作者。所以,我以倒叙回忆录模式介绍了作者毕加索,以他年轻时的趣事为切入点,贴近学生,适当讲解他的生平及艺术成就,点到《格尔尼卡》是他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接着自然地引入这幅代表作的创作背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整个小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毕加索闻讯后极为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
我首先介绍作品的背景,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在这幅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同时也为下面学生的赏析讨论提供参考资料,增加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我引导学生进入本环节的重点部分——《格尔尼卡》画面赏析。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每组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去思考去讨论分析:你眼中的《格尔尼卡》画面形象都象征了什么?(牛头代表了什么?马代表什么?战士手中的短剑和花有什么寓意?画面上方的灯形状像什么?由举灯的女人你联想到什么?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这幅超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学生在这个讨论分析环节中大胆地展示了自己的知识量,尽情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想,并且以表格填写的方式为本组观点做总结,将欣赏热情推向了高潮。学生切身体会到毕加索这幅超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效果,更深层地了解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特点: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在这一重点旅程环节中,作为导游教师,我仅仅只是以统计员的身份将学生观点进行综合归纳,不用直接呈现知识要点就体现了本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格尔尼卡》的绘画形式、绘画语言以及各个部分的象征意义。
4.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在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前提下,探究法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品的形式和内涵,培养学生的独立欣赏能力。
通过对上面两个超现实主义景点的赏析,学生基本都理解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内涵,并产生共鸣。接下来我趁热打铁带学生走进第三个超现实主义景观世界:艺术家马格利特的《错误的镜子》,这幅作品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联想的空间。随着展示,我提出问题:“画面中的多种视觉元素组合在一起,有没有相似点?”联想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是要依据物体之间的相似点展开想象。这幅作品中的设计元素与学生的创意思维较为接近,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超现实主义异中求同的表现手法,也为下一环节的海报拼贴制作提供了设计灵感。一次又一次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发现得到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新课程理念强调“启”和“导”,学生经过探究这一过程,必然能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这又是一个归纳推理的提升过程。
在这次旅行中虽然只有三个景点,但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对景点的呈现顺序以及相对应的知识能力目标做了反复斟酌,使学生对作品从认识到了解,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新奇视觉效果,然后了解超现实主义画派的艺术特征,最后学会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西方现代派绘画作品。
5.尝试制作,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在欣赏课中穿插创作环节,能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作者的创作初衷。
《高中美术新课程》总目标的第一句就提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但凡是美术课程,它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鉴于学生的知识需求,在赏析完三个超现实主义景点之后我便安排了第三次让学生动手尝试进行设计制作的环节——综合创作。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杂志剪图随意分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快速设计出一幅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拼贴海报,附上简单的设计说明,并给出以下要求:(1)海报风格符合超现实主义特色;(2)可以用点线面进行适当装饰;(3)创意独特,富有想象力和内涵。这一创作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学生有了实践的创作,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艺术作品,并且也满足了学生蠢蠢欲动的创作欲望。
学生完成拼贴设计后,各组选出代表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并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的多元评价。通过自我分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我结合各面观点给出综合点评,肯定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鼓励学生对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及创意表现力。课程的结束部分以视频播放达利的作品集来收尾,放松学生大脑的疲倦,也为本课的知识点做一个巩固,激发学生创作超现实主义作品的热情。
三、揣摩反思,加强自身教学水平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具备的知识面比较窄并缺乏一定创造性的情况与我预估的分析基本一致,所以我用一场旅行的活动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美术欣赏不是为了给学生欣赏图片而欣赏,而是要让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直贯穿整个课堂,促使赏析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适当的插入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创作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自信,而且对提高美术欣赏的能力十分有效。
在这堂超现实主义画派的欣赏课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讲授、引导、点拨、评价的过程只占三分之一的课时,三分之二的课时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主动参与、讨论分析、合作探究、尝试创作等活动。在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评价的标准,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学会了鉴别和欣赏,开拓了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到了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