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运 徐源利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羊木初级中学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小学 628000
摘要:班级管理作为开展各阶段学生教育的基础。伴随着新课改在教育中的进一步深入,教育部有关人员不但给予了班级管理高度的重视,而且对班级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主要可表现在:不仅要求教师在学生教学的过程中提高班级管理效率,而且需要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研究
引言
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兴衰的大事,我们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优良品格,让祖国的下一代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积极的力量。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特点,培养学生的班级自主管理意识,对于促进学教育管理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传统教育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现状
传统教学中初中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学生对于班级管理并无太大热情,班级管理在他们看来是老师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因此参与程度很低,而且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也多以自己为主,自己来制定管理的规则,学生只是该模式下的执行者,就算在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学生也依然没有太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一来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变得本末倒置,完全不能发挥其优势。其二虽然说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依据学生自己安排管理机制,因此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部分教师也存在不重视该模式的管理机制安排,一味的将其抛给学生自主管理,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够实现更好的初中班级管理。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班级自主管理优势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能够给班级管理带来显著的优势,其主要可体现在以下几点:(1)基于核心素养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角色转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核心素质有所提升作为班级管理中实施自主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实现班级管理效率与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的提升。(2)自主班级管理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对于班级自主管理模式而言,该模式主要强调的是让全体学生自主、自觉的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所以,这将给学生创造一个锻炼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锻炼中,提高自我的民主精神、公平意识、以及管理能力。(3)基于核心素养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能够实现高效的班级管理。因班级自主管理属于全员参与管理模式,所以,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是该班级中的制度制定人员,监督人员,以及利益维护人员。
三、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策略
(一)营造人人管理班级的氛围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强调每个人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调动每一名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将班级管理任务进行细分,让每个孩子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例如,班干部的选拔过程和选拔标准要更加民主公正,避免唯成绩论,要让每个孩子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每个孩子都有权利为班级的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意见,教师要认真听取每个学生意见,即使有些建议不合理,也要委婉地进行说明,不能因此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激励每个学生都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在班级管理中弱化自己管理者的地位,做班级管理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
(二)师生合作建立初中班级管理条文
班级管理往往少不了特定的班级管理条文,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也一样,教师如果想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风,在班级管理这一层面就要从管理条文出发,合理的班级条文能够使得整个班级建设井井有条,这对于班级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在传统的学生自主管理中教师自己来定相关管理条文为多数,而随着新课改的教育落实,教师可以试着同学生一起来创建班级独有的管理条文,班级条文由学生自己创立,不仅能够增加他们管理班级的积极性,还能够更好的体现班级管理中的自主管理特点。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中,班级管理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上述对该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了解,面对现如今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初中教师必须通过对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合理应用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班级管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丰启.班级自主管理心得体会[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537.
[2]朱万梅.班级自主管理策略的实践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8(22):86-87.
[3]黄莲英.班级自主管理之我见[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文集(十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