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幼儿园特色班级实践研究  ——基于幼儿“礼仪·乐知·善行”教育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张志忠
[导读] 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是塑造性格、培育人格的初始。
        张志忠
        (汕头市育才幼儿园  广东  汕头  515041)

        摘  要: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是塑造性格、培育人格的初始。对幼儿一日生活中良好规则、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培养在幼儿教育中表现为普遍性和常态性,还未达到细节化、特色化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规则的力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成真正的素质教育追求,本文认为应当把“礼仪·乐知·善行”的常规教育上升到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层面,在日复一日的幼儿园生活中,将生活细节中所包含的五大领域内容加以规范,在做精做实的重复展现过程中彰显特色,形成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规矩  礼仪  德育  文化

        特色班级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班实际出发,在所有成员的参与下,在长期教育活动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班风班貌,并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成效的班级。它的特色要渗透在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等各种活动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优于其它班级的独特优质风貌。为此,幼儿园课题组做了以下探索。
一、以“五贵”礼仪教育总纲作为幼儿园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我们幼儿园的办园愿景是培养“健康·乐学·知礼·尚美”的新时代儿童,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把“言贵谦、行贵端、容贵雅、幼贵学、心贵正”作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集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之力,为幼儿建立温暖、关爱、平等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为幼儿创设和谐有序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与自尊,在良好的集体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组织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礼仪认知和情感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明确文明行为的礼仪规范,在与既定环境持续性循序渐进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从而培养有个性、有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爱学习、积极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优秀儿童。
二、形成适宜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创建基于幼儿园礼仪教育课程的建构,对于礼仪教育课程内容的建构,我们则本着立足于生活,立足于以幼儿为主体、家园共同协助的三位一体的关系,架构起师幼亲子家园礼仪同步化浸润的教育内容。如下表:
        
        
       
        
        
        
        
        
        
        根据以上表格内容,各年龄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遵照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小班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人际接触以家庭、幼儿园为主,所以小班以家庭、幼儿园的生活礼仪做为礼仪教育的重点。中班幼儿已适应幼儿园一日生活,愿意与人交往,我们则以交往礼仪为礼仪教育的重点,侧重于引导孩子如何进一步友好、和谐亲子、师幼、同伴关系,分享交往的快乐;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和能力的提升,接触范围进一步拓展,我们则以一些特殊场合的仪式礼仪作为礼仪教育的重点,并拓展到公共场合的礼仪教育。总之,礼仪教育内容的选取必须以幼儿实际水平和兴趣出发,遵循由易及难,由近及远的原则,逐步推进。
三、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凸显礼仪特色
        本课题研究旨在把“礼仪·乐知·善行”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体现,因此,各年龄班的老师根据本班幼儿实际,制定了《特色班级建设方案》,从班级环境创设、班级制度建设、教育教学三方面着手,致力于礼仪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我们以“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寓教育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以礼仪教育课程作为创建班级文化建设特色的载体,致力于探索礼仪教育与音乐、语言、美劳等领域的整合;与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的整合;与隐性教育(环境创设)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通过创建班级口号引领良好环境氛围的创设。老师们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认知和审美特点,结合礼仪教育内容创设特色班级环境。小班年级以“故事启迪,知礼懂礼”为口号,表明了其班级的文化建设是以故事启迪教育方法作为礼仪教育的主要手段,即教师根据礼仪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选取包含相应礼仪教育内容的故事,老师在班级环境创设上凸显“讲文明、懂礼貌”的故事场景,通过故事讲述激发幼儿对文明行为的情感共鸣。另外,还设置了“好人好事故事分享”专栏,把幼儿在家庭、幼儿园知礼懂礼的文明行为彰显出来加以表扬,鼓励大家效仿。中班则以“文明交往、美乐表达”作为班级口号,旨在通过美乐表达教育方法,让幼儿学到了一些简单的交往礼仪知识后,能在教师有意创设的环境中,应用语言、色彩、音乐、肢体等表现方式抒发文明交往的积极情感。大班则围绕“特殊场合有礼仪,游戏场景我体验”这一班级口号来创设班级环境,旨在通过游戏教育法达到礼仪教育的目的。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一起创设游戏场景,鼓励幼儿自主参与游戏,创造性地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体验文明交往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学礼、懂礼、用礼的内化过程,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围绕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师幼共建班级文明规范。制定科学合理、全体幼儿都能接受并认真遵守的管理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关键所在,各年龄班老师根据本班的班级口号,引导幼儿共同商议、达成共识来建立班级制度,并以图画、符号及一些简单的文字表现出来,展示在班级显眼的位置。有针对性的班级规章制度,从学习、纪律、卫生、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实施措施,保证执行的实效性和持久性。如大班年级师生共建的文明规范:(1)秩序公约:“上下楼、不推挤、排好队、讲秩序、在户外、守规则、收玩具、齐欢喜。”等;(2)设计区角活动标记牌,形成活动规则。以此帮助孩子养成有秩序地参加游戏的规则意识。(3)班级人际交往礼仪:见面要互相问候:你好、再见;借东西要按时归还;说话轻,不随便打断别人讲话。(4)卫生习惯:衣着整齐,不留长指甲,餐前便后要洗手,纸屑垃圾不乱丢。通过这些无时不在的环境熏陶,不断自发、广泛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制约着孩子的行为,营造了良好的文明礼貌教育氛围。
        第三,在课程上我们是以生活为主线,注重其适宜性、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与生活化。在具体的实施中,老师们会在实际生活和环境中通过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结合本土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特色课程资源等,在既定的内容框架中做出恰当的筛选与补充,寻找教育契机,调整课程内容,保证幼儿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的平衡获得。根据课程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主题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礼仪—乐知—善行的形成进程。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老师本着尊重、激励的原则,针对幼儿的行为养成习惯创造性地进行评估:既赏识孩子良好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又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慢慢转化为行为,达到知、行合一。
        礼仪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创建幼儿园特色班级的实践研究,我园教师、家长、幼儿的文明礼仪素养都得到了共同提高。我们将继续笃定前行,让礼仪之风常驻班级、永驻校园。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87-95.
[2]崔利玲.尊重儿童稳住脚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J].早期教育,2013(3).
[3]孙珊珊.幼儿园的幼儿品行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